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木心的“文学远征”(读书)

陈丹青 《 中国经济周刊 》(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木心客居纽约,与大陆和台湾同行在异国谋饭之中,居然促成木心开讲“世界文学史”,一场长达五年的 “文学的远征”。

    如今,听课学生陈丹青整理那五年的笔记,共八十五讲,逾四十万字。是木心的“文学回忆录”,也是他留给世界的礼物,文学的福音书。

    23年前,1989年元月,木心先生在纽约为我们开讲世界文学史。初起的设想,一年讲完,结果整整讲了五年。后期某课,木心笑说:这是一场“文学的远征”。

    18年前,1994年元月9日,木心讲毕最后一课。那天是在我的寓所,散课后,我们送他下楼。步出客厅的一瞬,他回过头来,定睛看了看十几分钟前据案讲课的橡木桌。此后,直到木心逝世,他再没出席过一次演讲。

    那桌子跟我回了北京,此刻我就在桌面上写这篇后记。

    听课五年,我所积累的笔记共有五本,多年来随我几度迁居,藏在不同寓所的书柜里,偶或看见,心想总要静下来再读一遍,倏忽近二十年过去了,竟从未复读。

    木心开讲,每次摊一册大号笔记本,密密麻麻写满字,是他备课的讲义。但我不记得他低头频频看讲义,只目光灼灼看着众人,徐缓地讲。当初宣布开课,他兴冲冲地说,讲义、笔记,将来都要出版。但我深知他的性格:日后几次恳求他出版这份讲义,他总轻蔑地说,那不是他的作品,不高兴出。

    先生的意思,我不违逆。但我确信我这份笔记自有价值。2011年岁阑,逾百位年轻读者从各地赶来,永别木心。在乌镇昭明书院的追思会上,大家恳请我公开这份笔录,我当即应承了——当年讲课时,木心常说将来怎样,回国后又怎样。那天瞧着满屋子陌生青年的脸,戚戚然而眼巴巴,我忽然想:此刻不就是先生时时瞩望的将来吗?

    2012年春,诸事忙过,我从柜子里取出五本笔记,摞在床头边,深宵临睡,一页一页读下去,发呆、出神、失声大笑,自己哭起来:我看见死去的木心躺在灵床上,又分明看见二十多年前大家围着他,听他讲课……我们真有过漫漫五年的纽约聚会么?瞧着满纸木心讲的话,是我的笔记,也像是他的遗物。

    1982年秋,我在纽约认识了木心,第二年即与他密集过往,文学课里的许多意思,他那时就频频说起。我原本无学,只听得不知如何是好。我不愿独享这份奇缘,未久,便陆续带着我所认识的艺术家去见木心——八十年代,纽约地面的大陆同行极有限,各人的茫然寂寞,自不待说——当然,很快,众皆惊异,不知如何是好了。

    自1983年到1989年,我们通宵达旦听他聊,窗外晨光熹微,座中有昏沉睡去的,有勉力强撑的,唯年事最高的木心,精神矍铄。

    稍事交接后,木心曾惊讶地说:“原来你们什么都不知道啊!”过了几年,终于有章学林、李全武二位,纠缠木心,请他正式开课。

    1989年元月15日,众人假四川画家高小华家聚会,算是课程的启动。那年他62岁,鬓发尚未斑白,显得很年轻——讲课的方式商定如下:地点,每位听课人轮流提供自家客厅;时间,寒暑期各人忙,春秋上课;课时,每次讲四小时,每课间隔两周。

    这是一份奇怪的组合:听课人几乎全是画家,课中说及的各国作家与作品,十之六七,我们都不知道——木心完全不在乎这些。他与人初识接谈,从不问起学历和身份。对着这些不相干的脸,他只顾兴味油然地讲。我猜他不会天真到以为众生的程度与之相当,但他似乎相信每个人果然像他一样,挚爱文学。

    木心的异能,即在随时离题:他说卡夫卡苦命、肺痨、爱焚稿,该把林黛玉介绍给卡夫卡;他说西蒙种葡萄养写作,昔年陶潜要是不种菊花而改种葡萄,那该多好!在木心那里,切题、切题、再切题,便是这些如叙家常的离题话。待我们闻声哄笑,他得意了,假装无所谓的样子,随即收回目光,接着往下说。

    “结业”派对,是李全武安排在女钢琴家孙韵寓所。应木心所嘱,我们穿了正装,分别与他合影。木心如五年前宣布开课时那样,矜矜浅笑,像个远房老亲戚,安静地坐着,那年他67岁了。就我所知,那也是他与全体听课生最后一次聚会。他的发言的开头,引瓦莱里的诗,脱口而出:“你终于闪耀着了么?我旅途的终点。”

    我们当年这样地胡闹一场,回想起来,近于荒谬的境界:没有注册,没有教室,没有课本,没有考试与证书,更没有赞助与课题费,不过是在纽约市皇后区、曼哈顿区、布鲁克林区的不同寓所中,团团坐拢来,听木心神聊。

    听课五年,固然免除了我的蒙昧,但我从此愚妄而惰怠。说来造孽:木心所标举的伟大作品:古希腊,圣经,先秦诸子,莎士比亚,尼采,拜伦,纪德……二十多年过去,我一行也不曾拜读。年来字字录入这份笔记,我不再将之看做“世界文学史”,诚如木心所说,这是他自己的“文学回忆录”,是一部“荒诞小说”。

    他挚爱文学到了罪孽的地步,一如他罪孽般与世隔绝。他如数家珍的文学圣家族,完全不知道怎样持久地影响了这个人。我真想知道,有谁,这样地,评说文学家。我因此很想知道,其他国家,谁曾如此这般,讲过文学史——我多么盼望各国文学家都来听听木心如何说起他们。他们不知道,这个人,不断与他们对话、商量、发出诘问、处处辩难,又一再赞美他们,以一个中国老人的狡黠而体恤,洞悉他们的隐衷,或者,说他们的坏话。真的,这本书,不是世界文学史,而是,那么多文学家,渐次围拢,照亮了那个照亮他们的人。 

    (摘自该书序言)

    木心(1927—2011),原籍浙江,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在“文革”囚禁期间,用白纸画了钢琴的琴键,无声弹奏莫扎特与巴赫。著有《哥伦比亚的倒影》、《素履之往》、《即兴判断》、《琼美卡随想录》、《温莎墓园日记》、《西班牙三棵树》等书。

    陈丹青,1953年生,原籍上海,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绘画之外,著有《多余的素材》、《退步集》、《退步集续编》、《荒废集》、《纽约琐记》、《外国音乐在外国》、《笑谈大先生》等书。

木心的“文学远征”(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