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0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一个西部崛起的新兴城市出现在中国版图,并试图打造继北、上、广三大区域中心城市之后的“第四极”,那就是“成都”。
2012年9月5日, CCTV2将“全球财经论坛”的录制现场选择在成都。在到达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之前,很多人并不知道这里竟然有100多家的全球500强企业和国内知名企业,全球软件业20强企业中竟然有13家落户高新区。
高端制造业西部新据点
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启动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火炬计划”,陆续有69个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诞生,成都就是西部高新区中的一个。过去二三十年的成长中,高新区的发展规模与水平也已参差不齐。而成都似乎在近三年的时间“雄起”了。
9月5日,在 “全球财经论坛”现场, 成都市委常委、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委敬刚坐在嘉宾席最右边的位置,他的左手边依次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芯片制造商英特尔的中国执行董事戈峻、全球第二大PC厂商联想全球副总裁庄柏逸、全球最大的集装箱承运商马士基全球服务中心中国区总裁邵伟、来自成都本土的中国传奇企业家刘永好。
这些知名企业的高层带着自己的企业“定居”在成都市高新区。这是成都市高新区三十年的积淀,也是新一轮高端制造业西移的必然结果。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在中国传统制造业开始向东南亚等国家转移的同时,英特尔、富士康、联想等高端制造业开始将工厂向中国西部转移。金融危机后的两三年,各地政府开始密集地与各大跨国公司高层接洽,西部掀起了一波承接高端制造业转移的争夺战。
敬刚带着英特尔、联想来到论坛,展示了成都承接高端制造业的成果:2009年,马士基入驻成都,2010年富士康入驻,2011年联想入驻……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物流等行业知名企业纷纷来到成都。
IT西部高地——成都笑了
2012年上半年,在全球经济下行的压力下,中国经济增长步伐明显放缓,矿产、航运、钢铁等实体经济出现下滑,甚至行业亏损。
成都却在这样的形势下逆市上扬。
今年上半年,成都市新增外商投资项目117个,同比增长5.4%,引入外资的合同金额为17.73亿美元,同比增长20.8%。
加上增资项目,上半年成都新引入资金达上千亿规模,其中绝大部分是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
在成都,世界500强企业已经成为一处风景。在高新西区,我们看到英特尔、富士康、戴尔、联想等巨头企业的工厂;在天府新区,我们看到台湾IT巨头仁宝、纬创;在高新南区,IBM、西门子、摩托罗拉、诺基亚、爱立信、西门子、阿里巴巴等大批软件、通信、服务外包巨头在这里相互毗邻。数据显示,全球软件业20强中有13家、服务外包20强中有5家已经进驻成都高新区。
今年上半年,世界500强企业在成都的投资项目达21个,比去年同期增加了8个项目,投资资金达492.8亿元人民币,投资额增加了285亿元。
敬刚带来了富士康在成都生产的最新的苹果产品iPad,上面展示了成都上半年的经济指标。
2012年上半年,成都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51.4亿元,经济增速比全国高出5.5个百分点。另外,成都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17%,出口总额增长75.2%。这些指标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一。
敬刚说:“虽然全球的经济甚至于国内经济有一些疲软,但我们刚好在西部,承接了这种国际或者沿海产业的转型,促进了我们经济的发展。”
在以制造业为主打的各大城市为低迷的产业和撤出的外资发愁时,西部内陆城市成都笑了。
跨国公司爱上“麻婆豆腐”
如今的成都高新区已经成为电子信息产业的高地,在集成电路、光电显示、通信等高技术制造业上独树一帜。成都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局长汤继强骄傲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如今,从综合排名来看,成都高新区已成为全国第四大国家高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仅次于北京中关村。
一位来自戴尔四川的项目总监告诉记者,当年戴尔创始人迈克尔·戴尔投资成都有一个有趣的原因是,他非常喜欢吃麻婆豆腐。
如今,戴尔已经在成都建设了全球最大的运营中心,包含生产、销售、服务的全体系。很多跨国企业选择投资成都是被麻婆豆腐背后的休闲气质和人文特点吸引。
“休闲”,似乎是“勤奋”的反义词。2007年底,成都的悠闲观念曾被四川省政府以“破除休闲观念,强化爬坡意识”加以矫正,意在加强内陆城市的开放与进取心。
如今,“休闲”却已成为成都最有别于其他城市的广告——宜居的生活环境和适宜的生活节奏成为成都争取跨国公司的最有力武器。
“我们楼下开了一家星巴克,说好了,下次去那儿喝咖啡啊!”成都天府软件园有限公司总经理杜婷婷跟记者约定。她说,虽然软件园的高精尖专业人才们很多都是来自外地,但他们来到这里,很快就变成了“成都人”,那种悠闲的生活方式和幸福感很快会渗入骨子里。
敬刚给记者总结成都人力资源丰富的原因:“首先,成都有丰富的人才资源;第二,成都有完善的教育体系;还有一点很重要,政府的服务符合他们的要求;另外,‘成都很安逸’,能留住大量人才。”
汤继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在招商引资竞争激烈时,各地方政府给予跨国企业的条件都是差不多的,这时候,最关键的就是比拼人才,比拼哪里更适合生活,这就是真正的软实力。
更要呵护本土企业
天府软件园是成都高新区国际面孔最为集中的园区。杜婷婷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自2005年正式投入运营以来,这里已经吸引了包括IBM、SAP、NEC、GE、新电、华为、Garmin、Philips、阿里巴巴、Maersk、Siemens、Ericsson、腾讯、Dell、WIPRO、DHL、PWC、宏利金融等350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
其中,外资企业占比40%,30家财富全球500强落户。
跨国企业聚集在成都时,中国本土企业则有喜怒哀乐各式表情。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表示欢迎:“这些跨国公司吸纳了成千上万的员工,使得成都甚至四川百姓都受益了,他们受益了就有更多的钱吃猪、吃鸡、喝牛奶,我特别高兴。”
也有一些电子信息等高端制造行业小企业表示了担忧,认为跨国大企业进入享受了政府的优惠政策,而且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人才的竞争。在论坛现场,一位小型企业的负责人向敬刚提出,希望政府在项目招投标过程中更加关照那些在某一领域创新发展的小企业。
一位高新区负责人向记者坦言,地方政府为引进跨国大企业也付出了代价,比如税收优惠、低廉的工业用地等。不过,跨国大企业更大的功能在于带动和示范效应,可以拉动当地产业的发展。
“引进跨国公司,实际上最终的目标应该是通过他们来帮助我们本土的企业。”敬刚坦率告诉记者,在实业发展中,真正比较难的是本土企业,而我们更应该支持呵护的是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