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校车不是问题的全部

张璐晶 《 中国经济周刊 》(

    校车悲剧再一次发生。12月12日,江苏丰县一辆校车在避让三轮车时侧翻,截至13日凌晨,有15名学生死亡。

    接连发生的校车事故把全国人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那一辆辆质量低劣的校车上。

    政府该花多少钱配校车?校车制度是否会建立?孩子们的安全谁来保障?这些热火朝天的讨论却忽视了造成这场“上学路上危机”的本质:2001年以来“大跃进式”的农村“撤点并校”所带来的“上学”后遗症。

    2001年开始的撤点并校,是我国为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摒弃“村村办学”的方式,对农村中小学校进行资源整合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据说,传统的“村村办学”模式存在很多弊端:大多数村小学布点分散、学生人数少,教育资源浪费;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育经费紧缺,软硬件设施差,国家每年下拨的经费难以发挥作用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整合教育资源,实行集中办学,寄宿式办学的撤点并校如火如荼地在中国农村进行。

    教育部数据显示,1998年至2007年9年里,全国在校小学生人数减少了24.30%,小学数目减少了47.50%。

    在这场撤并过程中,影响最大的是贫困山区的小学。

    据央视报道,2007年新疆喀什塔县逐步撤销了乡镇的教学点,在县城建了一所能容纳3000多名学生的城乡寄宿制小学,90%的孩子都要到县城去读书。最远的,家离县城有六七百公里,上学骑骆驼要走十几天,近的也得走两三天。每年开学,当地的孩子都要翻雪山、过冰河、攀悬崖、滑溜索,去县城上学。当地政府为此下拨专项资金,派出干部和老师接学生上学。

    业内人士表示,“撤点并校”的初衷是好的,一是更有效地利用了教育经费;二是集中后的学校可以有更好的硬件和师资。只不过撤点并校走得太急,产生了许多与设想不一样的地方。在一些山区,2003年到2007年短短4年的时间就撤掉了1/2至2/3的教学点。

    随之而来的负面影响十分突出。一方面,适龄儿童花在上下学路上的时间要比原来多出几倍,有的学生只能选择寄宿求学。由寄宿或交通产生的费用给农村孩子带来了更重的教育负担。另一方面,并校之后,产生了许多人满为患的巨型班,并没有提高教育质量。

    一位参加调研的研究人员表示,有的寄宿制学校编制不足,很难再雇到生活老师,导致现有教师白天教课,晚上管宿舍,精力透支严重。而那些年幼的孩子,也无法独立生活。撤点并校,最终获得的依旧是低质量的教育。

    一位农村教育研究专家将“撤点并校”比作是“官本位”思想、计划经济的产物,“凭什么让孩子们走三四个小时的路程到县里去上学?幼儿园、小学的功能就是‘养护’孩子,安全是第一位的”。撤点并校和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的原则是相违背的,超过服务半径2.5公里以外就应该提供免费的校车,“应该坚守幼儿园不出村,小学不寄宿的底线”。 

    2007年,教育部曾就群众反映的撤点并校后导致学生上学难的问题有过回复:要求今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要按照实事求是、稳步推进、方便就学的原则实施,避免简单化和“一刀切”情况。

    11月27日在第五次全国妇女儿童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表示,“要求法制办在一个月内制定出《校车安全条例》”,要让校车成为学生安全的流动校舍。

    如果说校车事故能最终推动校车的改革,但校车之外呢?“撤点并校” 为广大农村中小学生带来的,不仅仅是校车。

特权资本横行到几时?
全球减排一体化,中国怎么办?
农民为什么盼征地?
校车不是问题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