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高要模式”领跑广东山区发展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邹锡兰 ★许社功/广东报道 《 中国经济周刊 》(

    广东山区县(市)政府终于出现了“钱袋子”超10亿元的市了。2009年,高要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0.78亿元,成为广东省首个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的山区县(市)。

    这对于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来说,似乎有点“尴尬”,要知道在珠三角地区,很多镇的财政收入都超过10个亿。

    30多年来,广东经济重心在珠三角,外向型经济让珠三角迅速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和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带之一,而广东众多县域多分布在山区,属于珠三角外围,经济基础薄弱,长期被漠视。在此背景下,高要是如何跨入“10亿俱乐部”的?

    “高要模式” 

    高要市,一个山区县级市,3年的时间就从财政收入3亿元跃升至10亿元。

    “高要为何能取得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因为我们抓住了科学发展的机遇!”高要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武临黔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凭借其在全省县域经济中领跑者的风头,高要模式早已引起省里重视。2008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到高要金淘工业集聚基地调研时,曾用“投资高要,高人一筹”勉励高要抢抓机遇,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2009年9月,汪洋在省委政研室一篇反映“高要推动城市化的经验和启示”的研究报告上作出批示,充分肯定高要工作成绩,并要求进一步总结推广有关经验做法。汪洋还提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我省正在推进的‘双转移’战略机遇,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

    事实上,高要模式主要是通过承接产业转移,以工业化推动城市化,促进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这正好就是“双转移”的内容,而在具体推进上,高要结合自身特点,瞄准“双转移”的命脉。

    千年古郡高要,几年前还属于标准的山区市,经济总量和广东其他山区市没多大差别。2009年初《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颁布,高要市被整体划入珠江三角洲经济圈。

    虽然晋升发达城市俱乐部“珠三角”,但并不意味着高要马上会“阔”起来。高要要复制珠三角的繁荣,还得靠自己去发展。 

    近年来,高要市委、市政府突出把招商引资作为全市经济工作的“一号工程”。 一个优质的企业投资项目,谁都想来抢,高要凭什么能招到心目中的好企业?

    在记者采访中,听到这样一个招商故事。 

    2008年7月11日上午11时,高要市政府工作人员在高要招商网上忽然看到这样一条信息:深圳市国资委下属的深圳通产实业有限公司有意向在肇庆市及周边地区投资兴办大型高档玻璃制品项目。

    一得知这一消息,当天下午3时多,高要市的招商小分队就赶到了深圳的通产公司总部。如此迅疾高效的上门招商,让通产公司的领导大为震撼。通产公司董事长刘明伟当即表态“三天后去高要!”

    三天后,当刘明伟带领通产公司的考察组依约到来时,下起了大雨,在前往高要城区还有30多公里处的广肇高速金利镇出口处,高要市委书记武临黔、市长徐敏坚率领一行人已在路口冒雨恭候多时了。7月29日,由深圳通产实业有限公司投资10.5亿元的“肇庆市通产华晶玻璃有限公司”项目,正式签约落户高要。这个重大项目从接触、洽谈到签约落户,仅用了短短的18天。

    据统计,2006年以来,高要市共引进项目570多个,合同投资总额达350多亿元。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用电量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了两年翻一番,2009年继续保持了25%以上的增幅。仅用3年的时间就从3亿多元跃升至10亿多元。而在此之前,该市财政综合增长率已经连续两年(2007年、2008年)在全省纳入考核的67个县(市)中排名第一。

    “招商选资”

    对于县域经济发展落后的地方来说,要想以工业拉动经济发展,最容易一哄而上“来者不拒”引进企业进驻。其结果,环境污染了,投资环境搞坏了,经济也没发展上来。

    而高要难能可贵的是既发展了工业产业,又在生态保护上做足了功课。 

    高要市没有对投资项目“来者不拒”,而是根据全市的产业发展方向、生态环境保护等要求,有重点、有选择地开展招商工作,不断提高准入门槛,从“招商引资”转为“招商选资”。

    据高要市市长徐敏坚介绍,2006年以来,高要市先后拒绝了40多个、总投资超过50多亿元的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不达标的项目,投资质量和环境保护都上了一个新台阶。

    事实上,高要的发展也突破了以前“工业化促进城镇化,城镇化反推工业化”的传统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高要的工业化和城镇化齐头并进。

    记者在高要城区周围看到,一大批新楼盘、新建筑正把高要的城区面积急剧扩大。据了解,目前高要市城区在建楼盘17个,施工面积达134.89万平方米,是前几年的10倍多。现在,高要城区新规划面积由原来的18.5平方公里增加到38.8平方公里,加上正在规划建设的西江新城,总面积将达50平方公里。

    这个县域发展带来的城市化巨变,也激发了一些专家学者去研究。广东省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宋劲松在评点高要经验时认为,“双转移”是推动城镇化的一个非常好的途径。在现代产业体系中相对落后的一些产业,需要腾出去为发达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空间,但这些产业本身对社会发展是必要的,它需要寻找一个新的空间,这个空间可能就是欠发达地区。 

    为县域经济扩权

    以高要为代表的广东县域经济今年也迎来新的机遇。去年12月,在珠海召开的广东省体制改革会议上,广东就开始探讨推行“富县强镇”方案,着力发展县域经济,给予基层更大政策权限,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制度空间。

    而在今年的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推进富县强镇事权改革。按照“权责一致、重心下移、减少层次”的原则,将部分经济社会管理权下放给县一级。通过授权、委托等方式,将行政许可权和行政执法权下放给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和经济实力的中心镇或特大镇,转变县镇政府职能,强化县镇面向基层和群众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职责。深化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建立“省保县、市保镇、县保村”的隔层财政保障机制。 

    无疑,县域经济成为广东省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在最近广东省委全会上, 广东省省长黄华华提出了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旨的2010年经济工作十大方略。其中就提出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攻方向,培育壮大特色经济,增强县域经济实力。

    或许,这将成为高要发展县域经济的新起点。

“高要模式”领跑广东山区发展
长春经开区助力“长吉图”经济带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