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河南电解铝企业复产 产能消化堪忧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王勇 ★李姗姗/河南报道 《 中国经济周刊 》(

    “河南的电解铝企业正在逐步恢复产能,应该说生机初现。”4月24日,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的一位官员向《中国经济周刊》透露。据统计,截至4月14日,河南神火、豫联、新安、伊川4家电解铝重点企业已复产288台电解槽,相当于恢复产能25.2万吨/年。 

    但业内人士分析,此次河南电解铝复产,并非源自国内外电解铝市场发生根本好转,在下游行业没有彻底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市场需求没有改观之前,铝业仍然身处困境。

    年初40%电解铝企业曾停产

    自去年下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铝价大幅“跳水”以来,亏损、减产、裁员一度成为河南铝工业企业的“主题”。今年1—2月份,河南近40%的电解铝企业停产。

    不过,今年第一季度,随着国内集中出台收储、加工贸易、提高出口退税率、直购电试点以及行业振兴规划等多项政策,铝价开始止跌回升,从去年底最低的每吨10000元左右反弹至四月中旬的近14000元,行业出现开工率增加、原料价格上涨等回暖迹象。

    “目前,焦作万方、恒康铝业、开曼铝业等河南电解铝重点企业都在逐步恢复产能。”河南省有色金属协会的一位资深人士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透露说。

    据悉,位于河南铝业“重镇”三门峡的恒康铝业目前已开始恢复生产能力,预计到5月底最终形成24万吨的设计产能。开曼铝业停产的2条生产线也分别于今年3月中旬和4月初恢复正常运转,新建的义翔铝业30万吨氧化铝项目亦提前半年投料试车。

    事实上,恢复“生机”的不仅仅是电解铝企业。不久前,在河南省重点项目建设工作会议上,该省公布了2009年第一批计划总投资7961亿元的261个重点项目建设名单,53个工业项目中有9个有色金属项目位列其中,而9个项目中多数为铝加工项目。

    “铝业是河南的支柱产业,河南省政府提出战危机、保增长,要求对电解铝重点企业的复产情况进行全面监控和分析,期翼尽快扭转工业经济发展的不利局面,河南铝业正是在此背景推动下,生机初现。”九鼎德盛投资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保盈向《中国经济周刊》分析说。

    此外,河南省常务副省长李克3月24日亦表示,该省计划建立50万吨电解铝储备,以敦促电解铝企业复产,并带动相关行业的复苏。

    而直购电试点则使河南的电解铝企业直接受益。早在3月6日,国家电监会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电解铝企业直购电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做好电解铝企业直购电试点工作。河南率先将十几家电解铝企业打包与省内4、5家电厂签订直购电协议,新的购电协议将以电价随铝价同步浮动的方式计价。“不过,河南铝业目前整体上还处于亏损的边缘。”上述河南省有色金属协会相关人士透露。

    政策组合拳难“救市”

    2008年,河南电解铝产能达到340万吨,产量达到325万吨,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左右。从2008年下半年电解铝企业开始减产,共闲置电解铝产能120万吨。而根据河南省政府的要求,凡享受储备政策和直供电价的电解铝企业,必须于3月底前恢复产能。 

    “前几年,国内各地纷纷上马电解铝项目,致使产能过剩较为严重,金融危机只是加速了产能过剩矛盾的暴露。”张保盈认为,而随着各项政策刺激实施,原本受金融危机影响停产、减产的企业产能被释放,电解铝市场的供给过剩将进一步加剧。”

    国际权威统计机构世界金属统计局(WBMS)4月2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期间,全球铝市场供应过剩42.57万吨。WBMS称,1—2月期间原铝需求为538万吨,较去年同期下降102.3万吨。2月单月全球原铝产量为282.8万吨,消费量为257.9万吨,供应过剩24.9万吨。

    张保盈表示,铝市场是一个国际流通市场,产量超过全球铝产量的三分之一的中国是原铝的最大生产国,在需求面没有根本好转的情况下,国内铝市场很难独善其身。

    事实上,从国内铝市在收储效应落下帷幕后,铝价冲高并迅速滑落,亦可见一斑。

    “国内铝加工行业主要市场为建筑业,约占30%、交通运输(汽车零部件)约占23%。在铝业下游产品终端消费市场中占主要地位的房地产业目前持续低迷,产能怎么消化?”河南辉龙铝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霍兆亮向《中国经济周刊》坦陈隐忧。

    不过,也有不少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此番危机对于河南铝业发展而言,“未必是一件坏事”——从铝业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的视角考量,这正是一次重新洗牌的契机。

    铝业大省的机遇

    “目前,河南省氧化铝、电解铝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铝加工产量居全国第二。但是还面临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生产成本高、矿石资源明显贫化、资源能源消耗高、污染严重等诸多问题,这已经成为制约河南铝工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张保盈表示。

    《中国经济周刊》在采访中了解到,河南在铝产品深加工方面,缺乏大型的电解铝—铝加工联合企业,致使抵御风险能力不强,资本的流动性差也严重影响了河南铝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能否通过此次危机,调整河南铝业产业存在的结构性不合理问题,关系着河南铝业未来能否从‘铝业大省’成功的向‘铝业强省’转型。”霍兆亮说。

    专家认为,河南电解铝企业众多,铝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构建“电解铝—铝加工”生产链中,将电解铝液直接合金化是一条降耗效果可观的“捷径”。

    “通过将电解铝液直接合金化并进行铸轧,进而生产铝加工企业所需的坯料,可以减少烧损,大幅度节能降耗,进而实现冶炼和加工企业‘双赢’。”上述河南省有色金属协会的专家表示。

    据测算,用电解铝液直接生产加工用坯料(铸坯、铸棒、铸轧卷等),比使用原铝重熔生产每吨铝合金坯料可减少烧损8公斤,加上节能,每吨综合经济效益600元至800元。 

    而河南省在“十一五”规划中亦提出,“十一五”末,该省电解铝产量为150万~300万吨。如果70%直接变成合金坯料,仅采取电解铝液直接合金化生产铝加工的坯料一项,即可以年节约金属1.5万吨左右。

    “不过,由于铝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投资巨大,仅靠产业结构的升级做到铝业强省任重道远。”霍兆亮坦言。

    呼吁组建“河南铝业航母”

    “河南要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兼顾上下游加工企业之间的供求关系,实施联合重组,组建‘河南铝业航母’迫在眉睫。”霍兆亮认为。事实上,早在河南的“十一五”规划中,“三大加工链、七大集团、三个聚集区”的河南铝工业发展战略构想已初具模型。

    而今年2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的《有色金属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其“严格控制总量,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企业重组,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竞争力”的主旨亦在鼓励电解铝企业与现有铝轧制或挤压企业进行优化重组。

    “河南要组建‘铝业航母’,实现对铝工业上下游进行合理分工定位,关键在于各级政府部门的行政与市场化手段相结合,在项目引导、准入审批、资金贷款、电价、税率等方面给与优惠政策倾斜与支持。”霍兆亮表示。

广州亚运营销开“战” 广汽6亿赞助费创亚运会之最
河南电解铝企业复产 产能消化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