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安徽:遭遇大旱 小麦产量不减反增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汪孝宗/安徽报道 《 中国经济周刊 》(

    “今年小麦尽管经历了几十年未遇的大旱,但安徽省目前小麦生长形势总体较好。如果后期天气情况正常,将是丰收的好年景。”5月15日,安徽省农委农业局副局长黄秋云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按照目前情况进行定性分析,预计每亩小麦产量比去年持平或略增,总产量有望比去年的历史最高纪录还要增加。

    而在3个月前,一场50年未遇的干旱席卷江淮大地,曾让人对安徽的小麦主产区的丰产丰收“捏了一把汗”。

    “坚强”的小麦

    “今年阜阳市小麦预计单产407公斤,比上年增长0.5%;总产297.9万吨,比上年增长0.2%。”阜阳市农委有关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据各地调查显示,如果后期无恶劣天气,今年小麦亩穗数比上年有所减少,穗粒数持平或略增,千粒重可能有所增长。

    而在此前的“空前大旱”期间,安徽省农委有关负责人曾“忧心忡忡”地表示,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苗情转化升级,三类苗麦地每亩减产可达50公斤至100公斤,合计减产10亿公斤,那么今年安徽比去年增产3.5亿公斤的粮食增产计划就无法完成。

    为此,安徽省先后启动了抗旱应急二级和一级响应,及时掀起了“抗旱保苗”的高潮。“到2月底以后,安徽小麦主产区旱情已基本解除,小麦转化升级较快,三类苗面积逐渐减少,一、二类面积持续扩大。目前,小麦长势仍是近年来较好的一年。”黄秋云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除抗旱保苗外,去年秋种基础较好、加强田间管理和农业新技术的应用,也是今年安徽小麦主产区小麦丰收的重要原因。

    据阜阳市农委农业科长李如林介绍,去年秋种期间,阜阳市基本上做到了适时、适量、适商、适深播种,越冬前的小麦苗情较好,为小麦丰产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结合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小麦高产攻关活动、全国小麦高产创建活动的开展,大力推广优质、高产的半冬性小麦品种,提高了小麦抗冻、抗寒、丰产能力。

    并针对今年小麦生产特别的形势,阜阳市分阶段多次制订并下发小麦田管技术方案,召开田管现场会。追施小麦返青肥350多万亩,追施小麦拔节肥654.5万亩,防治各类病虫害面积730万亩,促进了小麦生产形势的好转。

    此外,为保障粮食生产,阜阳市精心组织,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农网、科技下乡等形式向农民传播小麦生产关键技术,进村入户举办培训班,将农业科技送到千家万户,送到田间地头。

    据统计,阜阳市有1000多名农技人员,深入乡镇、村、户及田间地头进行农业生产技术指导,促进小麦生产关键技术的落实。

    今年小麦丰收“几成定局”

    在阜阳,当地农民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冬小麦最怕“胎里旱”,就是在小麦播种后的发芽时期,如果这个时期发生干旱,麦芽枯死,就“没救”了。而过了这个时期,小麦扎根、分蘖基本完成,只要麦苗不出现大面积枯死现象,就会很快返青,不影响一年的收成。

    “天气对小麦影响最大的时间,是每年成熟前的5月份,这时候的天气对小麦的生长最为重要。因为在5月初到5月中旬的抽穗——扬花阶段,是对降水最为需要的时期,最怕缺水;而5月中下旬是小麦灌浆时阶段,是对天气最为敏感的时期,一怕干热风、二怕连阴雨,二者都会对小麦丰收造成致命伤害。”当地农民表示,当然,这个时期降水适时、光温条件较好,小麦出苗、分蘖及越冬状况好,更有利于小麦丰收。

    据阜阳气象局副局长王海东介绍,5月初到5月中旬期间,我国江淮地区、黄淮地区风调雨顺,给今年小麦丰收打下坚实的基础。5月中下旬到麦收期间,安徽小麦主产区出现极端恶劣天气的可能性较小。如无大的意外,今年小麦丰收“几成定局”。

    但有关专家指出,我国大部分粮食主产区由于农田基本设施不足,至今仍未解决“靠天吃饭”问题。

    据介绍,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由于缺乏管护,农户自身投入又少,造成水利设施破损退化,利用率大打折扣。同时,粮食主产区普遍财力较弱,公共财政投入不足,造成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得不到及时维修改造。

    “我们就是靠临时打了几十口井,解决了全乡大部分麦田的灌溉问题。如果抗旱保苗不力,出现大面积麦苗枯死,就会直接影响今年小麦收成。”安徽省阜南县许堂乡党委书记倪显生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

    目前,阜南县农技部门在许堂乡所作的单产测算显示,最高亩产小麦487公斤,最低327公斤,平均单产都在400公斤以上。显然,这几十口井的作用自然“功不可没”。

    “在强化科技支撑、优化粮食品种结构、着力提高粮食单产水平的同时,着力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实现农业丰收基本保障。”倪显生对此颇有感慨。

    收购价格可能回落到最低收购价以下

    小麦丰收在望,当地农民关心更多的自然是小麦收购价格问题。

    “在一定意义上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粮食价格。在粮食生产成本节节上升的情况下,粮食的市场价格能不能保证农民有足够的收益,从而引导农民生产更多的粮食,才是问题的关键。”安徽省粮食局副局长刘惠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

    刘惠认为,“近年来,由于化肥、农药、农用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和人工成本上升,农民种粮成本大幅增加,比较效益下降。近年来国家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但最低收购价增幅赶不上种粮成本的增幅。” 

    “特别是粮食主产区一半以上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一些地方农民把粮食生产当成副业。与进城务工和种植经济作物相比,种粮效益明显偏低,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难度加大。”刘惠指出。

    2009年1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部等部委发出通知,决定较大幅度提高2009年生产的稻谷最低收购价水平。每斤早籼稻(三等,下同)、中晚籼稻、粳稻最低收购价格分别提高到0.90元、0.92元、0.95元,比2008年均提高0.13元。

    此前,国家有关部委已经决定,将每斤白小麦(三等,下同)、红小麦、混合麦最低收购价格分别提高到0.87元、0.83元、0.83元,比 2008年分别提高0.10元、0.11元、0.11元。

    而据最近全国11个稻谷主产省抽查,农民对稻谷的“期望价格”为早籼稻0.96元/斤、中晚籼稻为1元/斤、粳稻为1.08元/斤,和目前国家已经出台的2009年早籼稻、中晚籼稻、粳稻最低收购价“相去甚远”。

    同时,小麦在我国中西部及北部地区曾是人们日常的主粮,但在目前快节奏的城市生活环境下,人们在家庭生活中不再直接食用以面粉为原料制作的主食,而倾向于食用制作简便的大米。而且,由于大部分面粉加工企业是民营企业,加之面粉市场价格“停滞不前”,企业“无利可图”,致使小麦及面粉销量日渐萎缩。

    因而,有关专家认为,按照丰年、收购季节市场价格季节性回落的规律,今年新小麦上市后,小麦的市场价格将进一步回落,不少地方将回落到国家小麦最低收购价以下。

    对此,刘惠建议,进一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完善粮食补贴和价格支持政策,进一步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巩固和发展粮食生产,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灾区考生上大学 期待开通VIP通道
安徽:遭遇大旱 小麦产量不减反增
“建设用地置换”的安徽试验
外贸寒冬下的“江门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