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保罗·克鲁格曼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称:

“我是分析师,不是拍马屁师”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侯隽/北京报道 《 中国经济周刊 》(

    24岁做出汇率危机的基本模型;38岁获得了专为杰出中青年学者而设立的“克拉克奖”;55岁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出版超过20本著作,发表了200余篇专业论文……毫无疑问,保罗·克鲁格曼头上顶着一打光环。

    5月10日,克鲁格曼访问中国。四天旋风式造访北京、上海、广州三地,所到之处无不刮起一股强劲的“克鲁格曼”旋风。

    奥巴马的“诺贝尔烦恼”

    5月11日,克鲁格曼在此次中国之行的第一站北京,提出了“中国政府操纵汇率导致巨大贸易顺差”的观点,与到场的中国专家掀起一场论战,以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为代表的国内专家无一例外地对这一说法予以批驳。第二天的上海之行则使论战继续升级,克鲁格曼继续坚持己见,引起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周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纷纷辛辣回应。这使得到场的以严介和为代表的企业家感慨地说:“克鲁格曼不懂中国。”

    对此,克鲁格曼不置可否,他说:“很多人不同意我的观点,我已经习以为常了。我知道说到汇率问题,大家就容易激动,我觉得这是好事情,至少说明我的讲话不至于很无聊。”

    克鲁格曼的经历很能说明他为什么具有如此鲜明的个性。1953年他出生于美国纽约,住在长岛这个有名的美国富人区,他的家庭是犹太裔中产阶级。从约翰·F·肯尼迪高中毕业后,他进入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学习经济学。大学二年级,他关于汽油的价格和消费的文章被著名经济学家诺德豪斯欣赏,立即被召为其助手。攻读完博士学位后,克鲁格曼赴耶鲁大学任教。

    1987年,克鲁格曼开始写出大量高质量的论文,并开辟了一个新的经济学领域——新贸易理论。这些成就使他获得了约翰·贝茨·克拉克奖——这一奖项每两年一次颁发给美国40岁以下杰出的经济学家。1988年,克鲁格曼出版了《期望减少的年代》一书,在美国引起轰动。他与奥伯斯法尔德合著的《国际经济学》也成为大学和贸易公司的标准教材。期间,克鲁格曼发现了经济地理学这一课题,并使这个课题发展成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取得很大的研究成果。 

    1992年,克鲁格曼在电视上的经济演说给克林顿竞选总统带来极大帮助,但是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克林顿在执政之后并没有启用他担任总统经济顾问,而是选择了伯克利大学的女经济学家泰森,原因就在于克鲁格曼的性格过于刚直,在华盛顿和学术界都得罪了不少人。克鲁格曼自己的解释是:“从性格上来说,我不适合那种职位。你得会和人打交道,在人们说傻话时打哈哈。”

    目前,克鲁格曼在普林斯顿大学任经济学教授,同时还是《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被誉为凯恩斯之后文笔最好的经济大师。但其犀利的作风依旧,在出访中国前,他又因为毫不留情地批评了奥巴马政府的金融救助措施,成为美国《新闻周刊》的封面报道,称他是奥巴马的“诺贝尔烦恼”。

    “中国经济很难评估”

    作为一名学者,克鲁格曼的研究领域是新国际贸易理论和经济地理的新理论,并因为在该领域中的突出贡献而获得200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而他在公众中的名声则来自他对现实问题的精辟点评,尤其是许多大胆而又被证明正确的预言,所以他的另一个头衔是“伟大的预言家”。

    1994年,克鲁格曼在美国著名的《外交》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亚洲奇迹的神话》的文章。他认为,亚洲的繁荣来自于劳动和资本的增加,并不是技术进步、生产率提高的结果,这种投入型增长的经济增长在短期内可以创造奇迹,但“建立在浮沙之上”,是一只“纸老虎”,迟早会破灭。他预言,亚洲会出现一场危机。此论一出,举世哗然,尤其是亚洲的政要和学者把这种观点上升到政治高度,口诛笔伐。不幸的是,1997年亚洲真的发生了影响颇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克鲁格曼由此获得了极高的世界性声誉。

    接着,2001年他断言油价可能将飙涨令人瞩目。之后,成功预言由次贷危机引起的华尔街风暴更把他推向“预言大师”的顶峰——2006年6月,克鲁格曼就在专栏中指出由于房地产价格暴涨,投机需求出现逆转,这就会使未出售的房产增加,从而引起不可逆转的严重衰退。他预言,“我们要经历一次真正的衰退,2007将是十分严峻的一年。”

    这次中国之行,人们也纷纷把当前最热的问题抛给他:全球经济是不是已经步入复苏的通道?解决危机的出路究竟在哪里……人们期待着这位善于预言的大师能提出救世良方。然而克鲁格曼的答案是:很难,而且以前的老办法也行不通了!

    克鲁格曼认为现在根本不能像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一样,靠发动战争振兴经济。他表示,将来奏效的方法可能是新技术,也可能是环境政策的引入,各个国家投入巨资进入绿色基础设施。他对全球经济复苏相对“悲观”的理由在于无法找到下一轮经济新的增长点。他以近来美国的一些数据,包括零售、房屋销售、工厂订单和库存等,来表明美国经济下滑正在减速,但离“触底”相去甚远,“我们仍然不知道‘下一只鞋’会在什么时候落下,也许是商业房地产。”

    本次中国之行,大众提问最多就是请克鲁格曼预测或者判断。对此,他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比如他说:“从我观察的角度来说,目前的股价显示出一种V型的波段,预期危机很快过去,这个和我以往的观点是不同的。”但他直言:“不能人人都成为巴菲特,但我想跟大家讲一下我的看法,如果我能够预测股市的话,我的生活就会大大改善了。”他的玩笑话引起现场的掌声和笑声。

    而对于中国,他认为20年后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我不知道5年超过日本是不是合理,但目前世界经济两个最大的经济体是美国和欧元区。”他认为,现在欧元区有一种共同货币,如果让中国超过它则要花很长的时间。同时他也很坦率地说:“我对中国经济了解不多,我对中国外贸知道一些,还有对外关系。我觉得中国的经济很难评估,我也很困惑,中国比其他大部分国家都更难理解,所以很难打分,中国经济很独特。” 

    作为预言家一般承担两种角色,一个是报喜鸟,另一个就是乌鸦嘴,他更喜欢哪一个呢?克鲁格曼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他并不是一个预言家,“我是一个自由主义者, 我认为我是一个合格的分析师,但肯定不是一个称职的‘拍马屁师’。”

    “获诺奖是件好玩的事”

    面对媒体的围追堵截,克鲁格曼颇为感慨地说:“你们太热情了,我的脑袋需要一点点冷静的时间。”北京闷热的天气再加上一整天的演讲辩论下来,克鲁格曼深蓝色的西装后面已经有点皱皱巴巴,他对记者说:“So hot(太热了)。”

    由于就在克鲁格曼旁边就座,记者观察到虽然克鲁格曼在人群面前表现得很自然,但本质上他是一个害羞的人,且不喜欢上镜。一个同行和记者抱怨克鲁格曼虽然很上镜头,演讲的时候表情和神态也非常丰富,但是他的眼神总是非常游离,很难捕捉:“他的样子就像在做一个鬼脸。”比较有意思的事是克鲁格曼不愧是经济学家,他很会计算数字,当他配合一个摄影记者拍够一定数量的照片时,就立刻把头后仰,避开镜头,而且睨着摄影师,抿着嘴,似笑非笑。

    克鲁格曼这种孩子般的调皮在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时候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很喜欢写博客,曾经创下一周13篇的记录。但在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当天,他只写了一篇简单的博客——全文只有一句话,“A funny thing happened in this morning(今天上午,在我身上发生了一件好玩的事情)。”看得出,他觉得好玩又开心。

    克鲁格曼此次访华还创下记录,使他成为当前最有行市的演讲家。据记者了解,本次主办方把前排席位明码标价,嘉宾席位为5800 元/位,贵宾席位为9800元/位,18000元/位的至尊席位,而最贵的荣尊席位则达到58000元/位。比英国前首相布莱尔5月份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号称高价的410美元门票高了很多倍。

    尽管听众付出不菲,不过克鲁格曼并不买账,面对座无虚席的听众和雷鸣般的掌声,这位大师显然也不想改变风格,既没有客随主便讲“我很喜欢中国”式的客套话,和中国学者激烈PK时也相当固执,让不少中国听众遭遇了某种尴尬。但克鲁格曼对待大学生听众提问的时候非常认真,仔细聆听,并且耐心做出解答,对于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干脆地表示“我真的不知道”,体现了学者式的坦诚和直率。也许正如克鲁格曼学生对他的评价:“他确实有个性,但他也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并不固执己见。有个性而不固执,应该是令人敬仰的品质。”

    克氏预言

    短短的4天中国之行,克鲁格曼在与各界交锋的同时,观点频出,这位“预言家”到底作了哪些新预言呢?

    全球

    世界经济可能碰到一个L型底

    当今的世界经济像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一样,出现了大量泡沫的破灭,包括美国房地产的泡沫、欧洲的房地产泡沫,资本流向的泡沫……而且我们用尽了常规的货币政策——利率已经接近零了。扩大财政的政策也都采用了,虽然有所帮助,但不能有助于经济的恢复或者复苏。世界经济可能碰到一个L型底,美国和欧洲都可能出现当年日本“迷失的十年”的情况。而且这一次没有哪个经济体强得像一个火车头,必须期待全球经济共同努力恢复。

    世界经济一到两年很难复苏

    我非常试图表达一些乐观的观点,但是每次都失败,现在很难有一个乐观的观点。整个世界经济没有自由落体式的再崩溃,但是我觉得经济可能一到两年是很难复苏的,可能需要五到十年的困难时期。有些人会认为这个危机是噩梦,现在噩梦成真了,将来肯定会碰到很多困难。

    全球化带来了经济体的崛起

    全球化之前的世界是充满绝望和挫折的,因为贫困的国家看不到繁荣的出路。全球化是世界上很多经济体崛起的重要原因。但不是所有的国家都能够参与全球化,有些国家尝试过加入其中,但是效果不理想。原因是除了基础教育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外,还有文化价值观因素的作用。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一年后的经济会更糟糕

    一年以后的世界经济会比现在还糟糕一点点,不至于崩溃,但是会比现在还要糟糕一点点,我不知道这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但是一年以后世界经济会比现在的状况还要差一点,失业率还要高一点,GDP可能稍微高一点。

    我也希望这不会成为现实,我也希望失灵,我也希望一年之后在喝香槟酒,都在庆祝,都在狂欢,都在说现在经济多么繁荣。

    中国

    中国贸易盈余将成世界关注的重点

    中国经济很独特,很难找到它的走势,但是我可以这么说,中国会面临来自于美国和欧洲国家的巨大压力,因为所有国家都深陷经济危机的困难之中。将来几年当中,中国贸易盈余将成为世界关注的重点。而且我相信除非中国有重大的政策调整,否则很多国家都会对中国施加压力。

    20年后中国成为最大经济体

    现在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如果是8%,美国的增长率是2.5%-3%。照这样发展,中国经济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需要20年。

    人民币成世界主要货币还要几十年

    人民币成为世界的主要货币,可能将会是几十年以后的事了,我有生之年是看不见了。成为一个世界的主要货币,不像广告说得那么有意思,美元是世界货币,美国现在好像也没有得到什么好处。

    中国将成为第一个经济复苏的国家

    我想中国的恢复会比世界其他地方更快一些,因为相对来讲,你们的银行没有遇到特别大的问题,而且你们的政府也有可以刺激经济的资源,所以你们的情况要好一些,但中国能不能成为一个发动机?我觉得不能,因为中国到目前为止还是不够大,在整个世界经济当中份额有限。这与美国、与欧洲不能比,所以不可能带动整个世界经济,但是你们确实有比较好的定位,能够成为这样一个国家,就会比世界上其它国家做得更好一些,也就是说会成为世界第一个经济复苏的国家。

    中国出口大幅复苏可能性小

    由于美国消费者需求将保持长期的低迷,短期来看中国对美国贸易出口大幅度复苏的可能性很小。对于中国沿海地区的长期以出口为导向的制造业来说,即使国内的需求攀升,也还是无法帮助他们解决困境。

    行业

    美国的汽车公司处于劣势

    美国三大汽车制造商主要的问题,是员工待遇以及医疗保险在内的福利成本过高。这让美国的汽车公司在竞争上处于劣势。

    IT没有短期效益了

    上世纪90年代,电信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相关基础设施投资。但现在的IT产业不会有这样的投资了,我们也不会看到更多的短期的经济效益了。

    绿色投资是个想不到的增长点

    经济恢复的一个主要动力可能是环保政策和环保技术,绿色投资可能是大家想不到的增长点。

克鲁格曼的新预言
“我是分析师,不是拍马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