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21年03月15日 星期一

见证激荡岁月 丈量自强脚步

火到让人“催更”的《觉醒年代》魅力在哪

■卞芸璐 何思路 《 中国城市报 》( 2021年03月15日   第 22 版)

  《觉醒年代》剧照。

  “等哭了,激动!”“望穿秋水……”“为什么就更1集!能不能多更点”……2月27日,因为春节节目排播停更了10天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觉醒年代》终于回归了。在网播平台优酷的弹幕中,剧迷们殷殷期盼的心情溢于言表。

  以往经验里,大多剧迷很难想象,一部党史题材的献礼剧能让众多网友在线催更。但《觉醒年代》做到了。这部剧聚焦中国共产党成立前的文化准备——新文化运动,追溯了那个群星闪耀的激荡年代。在《觉醒年代》的镜语和台词间,洋溢着昂扬的革命精神和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激发了年轻观众对建党前的这段文化准备史的兴趣,也掀起了一波学党史的文化热潮。根据优酷站内数据显示,《觉醒年代》发布弹幕的人群中,90后、95后的占比是全站基准值的1.6倍。

  一部党史题材的剧登上热搜

  在各大社交网站上,对《觉醒年代》的讨论是全方面的。

  有的观众为激荡乱世下的新旧文化交锋着迷,转头去深入学习那段思想启蒙史;有的观众被历史风云中的文人风骨所感召,留下“《敬告青年》当全文背诵”的感慨;还有的观众被剧中意味深长的细节吸引,见微知著,写下了对剧集隐喻的参悟……如今《觉醒年代》的豆瓣评分已经涨到9.0,真正做到了有意义也有意思,有口碑也有热度。

  《觉醒年代》为何能让主流观众从感性到理性上都如此代入?这就不得不提,这部剧在三个层面的相得益彰。

  首先,是从思想、文化视角对宏观时局的切入。《觉醒年代》讲述的是中国共产党建立前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故事,历史背景涉及袁世凯称帝、护国运动、张勋复辟、护法运动等一系列中国近代历史事件,将布尔什维克主义进入中国前这段教科书上的历史,生动呈现在荧屏上。不过,剧集又独辟蹊径,从政治、经济范畴的“硬历史”揭露,转向以文化精神为主的“软历史”描述。故事主线从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开始,以《新青年》对民众进行思想启蒙的历程为中心,聚焦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这种主要以思想、文化视角讲述建党前史的创作思路,是对当下知识强国、文化强国思想的贯彻,为主旋律题材影视创作开辟了新路子。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用文化知识与专业技能为强国梦添砖加瓦的普通观众而言,也更能在《觉醒年代》中找到共鸣。

  其次,是人物主观的情致考量。《觉醒年代》跨越的历史,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再到中国共产党建立,塑造了以李大钊、陈独秀、胡适、蔡元培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像。而角色的传奇性和文人风骨,是《觉醒年代》塑造这些人物时的两大重要维度。比如,剧中对于新文化运动急先锋陈独秀的塑造,张扬了他意气风发的浪漫派革命家形象。但他的身份又是多元的。逃亡日本期间,他邋邋遢遢,是个吃着便当还狂言“这样的国无药可救”的狂人。回国之后,面对儿子延年、乔年的艰苦境遇,刀子嘴豆腐心的陈独秀又成了最典型的中国式父亲形象。作为知识分子、革命斗士,他又有着自己在救亡图存方面的考量:到底是去学校任教还是在市场中办报?再加上黄梅调《打猪草》成其平时哼唱的小曲,暗示其安徽安庆人的身份,更使得陈独秀这一形象深入人心。《觉醒年代》塑造的伟人们,是不刻板的。他们热血、儒雅,坚守道义,他们既能以大局为重捍卫尊严,又能放下身段招贤纳士,还能以雅趣自乐陶然观雪……这样的觉醒者,更能让观众信服,能让我们在心生敬仰的同时也备受感召。

  最后,还有凝练又意味深远的视听语言。当代观众对优质剧集的考量,总少不了一个“电影感”的标准。倒不是说这个标准一定科学,但影视剧作品要尊重观众日益提高的视听素养、审美水准,已经成为共识。《觉醒年代》在影像表达上的努力和创新,观众也捕捉到了。尤其是该剧在用隐喻、蒙太奇等手法表现历史社会情状、人物精神风貌上,得到了极高的认同。比如,剧中青年毛润之出场时,怀抱《新青年》杂志在疾风骤雨的泥泞街头奔跑,周围牵着牲口、面无表情的百姓接连入镜,坐在车子上的富家公子吃着肉包子,蜷缩在路旁的女孩饥饿难耐,“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历史环境不言自明。再比如,鲁迅出场时,菜市口杀人,老百姓看热闹,大妈端着碗去接人血的大环境展现,从侧面将鲁迅的精神以及他笔下的世界和盘托出。而将鲁迅的眼睛、手中的笔和木雕关公的青龙偃月刀并置起来的镜头组,透露出他以笔作刀的写作态度。

  宏大题材视野、传奇性与精神感召力并举的丰富人物、让人反复琢磨回味的细节与立意……在高信息浓度、强艺术表达的护航下,《觉醒年代》尽管保留了传统电视剧的播出更新频率,但观众却对这稀缺的文化“精粮”有着足够的耐心。归根到底,观众一直抱有对历史风云、伟人风骨以及生活哲思、信仰追寻的关注热情,只是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往往少了点燃激情的那一撮火花。而剧集作为情节容量大、艺术表达丰富的大众叙事艺术,在近年显然扮演了“火花”的角色。

  口碑剧掀起的“文化热”

  回溯近三、四年的网生剧集发展进程,我们会发现几乎每年都有引发了观众集体“文化热”的代表性剧集。2018年、2019年,由优酷网络独播的《大军师司马懿》《长安十二时辰》先后掀起了“三国热”和“唐文化热”;2020年,悬疑剧《隐秘的角落》的谜面叙事,则让影像解读力成为热词……

  口碑剧能引发集体讨论、带动文化潮流的原因是多重的。首先,自然是剧集自带的用户对接属性。这其实是聚集在题材选择、情节搭建和人物塑造上,与观众普遍心理诉求的适配。拿《长安十二时辰》来说,就算剥离大唐盛景与上元夜的光环,剧中的很多人物依旧熠熠生辉。观众在弹幕上刷屏的“长安崔器”便是如此,他总是扛着两个锤子,嘴角有一道疤,说话咬着后槽牙。原本是一个只想着光宗耀祖,智商不够的“猪队友”。但在最后关头,他还是站在了家国大义面前,守护靖安司。小人物展现出的家国情怀最能让人动容。

  其次,是历史或现实扎根坚实的剧本,能点燃观众的好奇心。戏剧浓缩加上影像的艺术化表达,最能让抽象的文化变得鲜活生动。但艺术创作讲究“失是求似”,讲究提炼与典型化,是对华彩的撷取。被勾起好奇心的剧迷,则往往会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发掘,把剧集留下的文化“完形填空”般地补全。比如,曾经引起新一轮“三国热”的《大军师司马懿》。一直以来,关于三国文化,大部分的影视作品都聚焦于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的阵营纷争,真正意义上曹丕建魏以及司马氏篡权一统三国的历史,则被淡化。《大军师司马懿》则填补了三国时期魏国故事的影视化空缺。同时,故事主线也跳脱了诸葛亮、司马懿等固有军师斗智斗勇的印象,加入司马懿与杨修、曹丕、曹叡间的关系,重新塑造了司马懿这个历史人物,也丰富了荧屏上的三国历史表达。被打开思维的剧迷则更加发散,对三国历史进行更加深入的挖掘。比如从配角何晏出发,探究魏晋玄学发端;从华佗“剖腹产”“开颅手术”的桥段延伸开去,考证当时中国的医学发展……

  最后,优质的剧集和观众的影像审美水准,也在相互“推高”。业界常说2017年是精品网剧元年,原因就在于当年《白夜追凶》《无证之罪》《河神》三部优质剧集的出现,验证了网剧进行叙事实验的可能性,也在影像美学上完成了对传统电视剧的超越。从此,观众对剧集的影像标准有了更高期待,精品剧集在创作时也更加相信观众的审美理解力。

  当然,最根本的是因为这些精品剧集满足了观众对精神启发、文化启迪的刚需。越是碎片化文娱消费成风的年代,越是到处流浪着不知何处才是着落的空洞灵魂,就越需要优秀的文化艺术精品来引领。剧集作为如今最主流的长篇叙事艺术,有一些愿意担起当代“游吟诗人”重任的内容创作者们,付出了超越经济账的心力去成就作品。比如,能让观众耐下心、仔细品味的《觉醒年代》,就是主创和出品方们前后历时六年打磨出的作品。

  观众对大众叙事艺术,镜鉴人生、烛照心灵的精神文化产品需求一直在,由剧集催生的“文化热”便是最好的佐证。

火到让人“催更”的《觉醒年代》魅力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