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报记者 胡安华文图
本期嘉宾: 王早生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管理监督局原局长、中国建设监理协会会长
朱绍伟 广东省清远市信源项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主持人: 董志龙 资深经济学专家、民革十四届中央经济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报城市管理研究院副院长
当前,我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为更好发挥新型城镇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支撑作用,新型城镇化必须遵循城镇化发展内在规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新变化、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本期“发声·民营经济三人谈”聚焦以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邀请专家和企业家深入探讨。
董志龙:目前,我国正在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新一轮城市建设与发展中,如何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大背景下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城镇化从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王早生:中国式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都是非常重要的课题。城市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文明标志。多年来,我国人口向城市聚集,城镇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国家成为城市社会,不同于其他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国家的GDP和税收80%都在城市产生。因此,以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既有自然生态又是人文社会。我们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才能推动城市长久和谐发展。值得关注的是,城市发展要以人为本,让全体居民共享城市发展成果。我们要注重“五大统筹”:一是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提高城市工作全局性;二是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三是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四是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五是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提高各方推动城市发展的积极性。
董志龙:城市更新是我国重要的系统性城市发展工程,是“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城市发展进入城市更新重要时期,城市更新如何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打开新空间?
王早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着力于城市的增量发展,比如建新城、新村、新房以及工业园区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也意识到存量旧城改造、城市更新的重要性。
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城市管理建设人员要广泛地听取所在地群众的诉求,既要保留历史建筑和文化底蕴,还要赋予其新时代的功能价值,制定较科学的城市更新方案,让历史文化遗存保护融入城市更新。比如,北京市菊儿胡同改造工程作为北京旧城改造的试验性探索,取得一定的成果。在保护与修复的基础上,菊儿小区改造项目赋予了四合院建筑新的功能和内涵,将四合院改造成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咖啡厅等,为居民提供了新的活动空间和文化场所。
近年来,我国对建设好房子、好小区以及好社区、好城区等提出了新要求。在我看来,要达到“四好”,还需要在城市管理、城市治理方面下功夫。尤其是在城市治理方面,除政府部门发挥作用外,还要发挥群众的力量,让城市治理成为每一位老百姓所参与的事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人民之城建设得更好。
董志龙:生命安全与生活安全是城市幸福的重要指标,是城市美好生活的基本底线。我们该如何更好地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如水电等的升级改造,不断提升城市安全治理水平?
朱绍伟:城市基础设施中的水利水电工程是人们生命安全、生活安全的重要保障。比如,建筑堤防能够防御洪水,使群众免受上游洪水的侵袭;建设地下排水管道和电排站,能把城市中的雨水排到河道中去,使群众免受内涝灾害;建设地下污水管道和污水处理厂,能将处理好后的生活污水排到河道中或用于绿植浇灌,让城市环境更加干净整洁。
近年来,广东省清远市以旧改项目为抓手,加快完善老旧小区排污、排水系统,全面改造道路,升级绿化景观,修缮建筑外立面,使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品质功能得到显著提升,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与此同时,清远市修建截洪渠,改造重建电排站,提升了城市抵抗更大规模暴雨的能力;对堤防进行加高加厚处理,提高了城市抗洪能力;建设江滨公园、绿道等,进一步美化一河两岸景观,并结合当地人文风情,打造出一条美丽的城市风景线。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仅守好了城市的“生命线”,还助推清远市成为了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董志龙:今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提出,推进绿色智慧城市建设。当前,各城市正持续探索建设绿色智慧城市。在这个过程中,智慧水利会发挥何种作用?城市该如何构建智慧水利体系?
朱绍伟:智慧水利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智慧水利能够进一步提高水情的反馈速度以及准度,使得水利部门对水情的反应更迅速、采取的措施更精准,确保城市免受洪水、暴雨的侵袭;另一方面,通过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城市供水、排污设施的运行会更高效,从而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凭借最精准的方案解决问题,将灾情损失降到最低。这些都是绿色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手段。
我认为,还应加强对水利水电设施运行的全过程监测,通过系统的数据收集、统计,建立各种水利水电设施全寿命周期模型,进一步提升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技术水平,从而建设真正的智慧水利、智慧城市。
董志龙: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化解城市建设在管理和招投标等方面存在的难题?
朱绍伟:建立健全建设市场信用信息平台能够强化从业主体责任,打造协同治理体系,更好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人才信用信息大平台。建立住建、水利、交通、能源等行业涉工程建设、投资、管理等从业人员的信息档案,严格落实人员管理措施。其中,以个人身份参与项目建设,若获奖励或被处罚,由行政执行单位记入档案。
第二,打造从业主体信用信息大平台。比如,住建、水利、交通、能源等行业工程建设、投资、管理的从业主体,在平台中建立档案,列明企业资质、持证上岗人员信息等,打造企业人才库。此外,项目建设主体还须在平台中为即将开展的建设项目建立档案。
第三,制定统一规则,完善智能审查审批功能。比如,平台要根据实际应用需要,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细化审查审批规则,实现人工智能审查、审批,实现对项目人员的调进调出智能审批以及对招投标文件的智能审查,甚至实现对投标文件的智能评审,实现全国建设市场的统一管理、规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