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于行,德于心;洁净于寝,礼于行。学校宿舍不仅是学生们休息的港湾,更是大家共同生活、学习、成长的小天地。舒适整洁的环境,友爱融洽的氛围,使同学们的住宿生活更有品质保障。长期以来,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清华附中)在宿舍管理中,不断改革和创新宿舍育人模式,着力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自律能力和与人共处能力,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创设卫生、文明、整洁的宿舍生活环境,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成效。
管理育人:
创新宿舍管理模式
多方联动有效协调
一流的中学需要一流的宿舍管理。随着10后学生入学,学生公寓管理迎来新挑战,管理理念和模式需要与时俱进。经过不断探索,清华附中结合学校宿舍管理工作要求,不断创新宿舍管理模式,努力推进宿舍精细化管理,有效地提升了宿舍管理能力和水平。
积极探索“121+N”工作模式。具体而言,“121+N”中的第一个“1”是指“一个核心”,即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2”是指清华附中阶梯德育培养体系和学生宿舍生活成长课程“两个阵地”,后边的“1”是指“一站式管理”,即从宿舍管理实际出发,搭建学生宿舍“一站式管理”育人平台。N指的是学生发展中心开展的各类主题实践活动。
多方联动实现全方位管理。在具体管理工作中,学校制定了《学生宿舍管理规定》《“优秀宿舍”宿舍评定管理办法》《学生宿舍文明公约》《学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等制度文件。建立岗前岗中全流程培训体系,努力压实一线安全责任。定期组织全体员工学习安全管理制度、校园霸凌和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应对方法、进行防火疏散和消防演练来牢固掌握应急处置流程和方法;在电子大屏幕上播放宿舍防火宣传片、进宿舍张贴《宿舍安全须知》、讲解《宿舍管理规定》。按照“人人参与、群防群治”的思路实行安全责任区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全域覆盖。坚持每天“白+黑”(白天安全检查、夜间巡视)、“定期+随机”(男宿、女宿每日自查、住宿部每周不定期抽查、安保中心每月全面检查)的制度,对排查发现的安全隐患问题做到及时提示、坚决制止、严抓严防;配备智能门禁与监控系统,用信息化技术实现对进出学生宿舍楼各类人员的严格监管,做到检查有记录、结果可追溯。
环境育人:
创建暖心宿舍文化
增强育人实效
学生宿舍应该是学生流连忘返的家园。家园既要有规有矩,更要有情有爱。宿舍环境和氛围对培养同学们的健全人格、优秀品质、良好习惯具有无声胜有声、滴水石穿的作用和效果。为充分发挥宿舍环境的育人功能,清华附中从“平安+暖心”着手,努力构建同学们心灵栖息和精神成长的美好家园。
构建“暖心宿舍”。学校定期对学生问卷调查和座谈,了解学生生活需求,改善硬件条件,优化宿舍环境。从提升洗衣房、电吹风插座、厕所置物架、手机存储充电柜等硬件条件保障能力做起,到用餐区、自习室、活动室等功能空间建设使用,尽力改善学生宿舍生活环境,提升学生对宿舍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秉承“全时段在岗,全过程追踪,全身心服务”的工作理念,24小时为学生提供问询、受理投诉、应急突发事件处理等服务,提供爱心医药箱、针线包、雨伞、失物招领等细节暖心服务。学生的关键时间节点不缺位,生活管理老师会在学生过生日的时候送上“生日祝福卡”,中考、高考期间,通过撰写对联、制作祝福海报等方式为学生加油鼓劲。优化沟通渠道赢得理解支持,建立不同年级住宿生家长群交流平台,及时发布工作开展情况,推送相关通知、安全提示,传递重要信息;在“主题劳动月”设置“向劳动者致敬”环节,学生写下感激的话语向宿舍管理人员致谢,提升身份认同。
构建“文化宿舍”。环境巧育人,润物细无声。学校挖掘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史和清华精神内核,创建宿舍文化墙,在宿舍楼每个楼层创设一个主题,经过提炼和整合后融合到宿舍文化的整体设计。如马约翰体育特长班学生的宿舍文化要融入体育精神、体教融合的元素,通过对不同类型学生宿舍的文化布置,加强宿舍育人模式的探索。在时间和空间的有机融合中弘扬先进文化,培养文化自信,增强育人实效。将德育教育的内容融入宿舍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建立有效沟通机制。组建各年级住宿生班主任和生活管理教师的工作群,班主任、心理教师、生活管理教师间建立个别生情况交流群,加强德育教育与宿舍管理之间的协作,多方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将德育教育与宿舍管理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心理服务体系延伸至寝室。健全心理健康预防监控体系、提高生活管理教师心理危机的识别能力。及时掌握和报告学习困难的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环境适应困难的学生、情绪突发转变或不稳定的学生、突遭重大打击产生心理创伤的学生等异常心理信息。发觉寝室学生产生异常心理情况,及时向心理中心报告,协同班主任和心理教师确定咨询目标,配合学校对其开展危机干预。
服务育人:
开发生活成长课程
培养自我服务能力
中学阶段是培养自我服务能力的关键期。清华附中通过开发生活成长系列课程,让中学生提高生活技能、丰富知识、规划学业、放松身心,同时,积极引导中学生参与服务性管理,培养自我服务意识和能力。
开发“寓”见“清”年——生活成长系列课程。在课程设计时注重突出趣味性和参与性的特点,既充分考虑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又力求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课堂体验感,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打破传统课堂单纯“我讲你听”的模式,让学生既是课堂参与者又是课堂主导者,重参与、重实践。生活成长课程有生活技能、安全教育、手工制作、人文素养及心理健康等5大门类共计8门课程。例如,《“寓”见收纳,温馨整洁》《“寓”见和谐,朋辈交往》《“寓”见安全,平安生活》《“寓”见健康,快乐成长》《人际沟通心理团体辅导》《“寓”见春天,绽放色彩——口红制作 DIY 体验》《“寓”见春天,音你而来》《“玩沙子、观自在——好翫工作坊”心理团体辅导活动》等,学生参与热情高涨,主要分春秋两季开展。同时,“寓”见劳动,乐享青春——主题劳动月、“寓”见新年,挥春送福——春联创作与书写活动等特色品牌活动,有效增加了生活成长课程育人效果。
培养学生自我服务能力。在宿舍育人实践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服务性管理,在参与服务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以新生入学为起点,强化组织纪律观念,充分发挥军训作用,将整理好自己内务作为新生军训第一课,同时将学生在宿舍表现纳入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中,推动形成自律氛围。成立学生宿舍志愿服务队。充分发挥学生在生活区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搭建平台鼓励他们参与校园里的志愿服务活动,比如参与宿舍卫生检查、公共区域的卫生清扫等,充分发挥他们在宿舍服务过程中互相监督、互相鼓励、示范引领作用。重视自我服务与管理,给学生自我发展空间,引领学生在服务中成长。(作者系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学生发展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