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版:案例与思考

中国城市报 2024年11月25日 Mon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下一篇

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为老服务不止步 温情关怀暖心间

■记者 杜英姿 郭文治 《中国城市报》(2024年11月25日 第 22 版)

  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老年居民在社区幸福食堂就餐。

  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社区志愿者深入小区为老年居民提供免费理发服务。

  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老年艺术团体在为老服务中心舞蹈室进行舞蹈排练。

  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老年居民在老年大学学习智能手机应用课程。

  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老年居民在社区艾灸堂体验艾草熏蒸养生服务。

  近年来,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龄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党建引领为老服务为切入点,全面实施基层党建“强基赋能”工程,聚焦辖区老年群体实际需求,在建设为老服务阵地、增强为老服务力量、丰富为老服务内容上下真功、出实招,推动为老服务由点及面、从有到优,把服务做进老年人的心坎里。

  夯实服务阵地

  高标准建设区级养老服务设施。为解决辖区老年人口多、养老服务落后、综合服务阵地不足、没有固定活动场所等问题,襄城区采取“政府主导、国企参与、公建民营、社区共建”的模式,建设了襄阳古城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前期发挥社区工作者和“双报到”党员力量,对周边四个社区的1700名老人逐一走访,详细摸清辖区老人需求,同时积极争取到原市委党校学员公寓闲置资源,建成总面积1.6万余平方米的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包括公共养老、机构养老两大区域,辐射周边民主路社区、红花园社区、西街社区等老年居民。

  实施街乡养老服务设施提升工程。为提升辖区整体养老服务水平,襄城区以改扩建为主、新建为辅,在古城、檀溪、余家湖、隆中、真武山、卧龙等街道(乡镇)建设了12个具备全托、日托、上门服务、运营家庭照护床位等服务功能的为老服务中心,基本实现街道(乡镇)为老服务阵地全覆盖。

  推动社区阵地资源共享。推进社区党群服务阵地与养老服务阵地资源融合共享,在有条件的社区拿出功能室和功能区,配备护理床、助步器、轮椅等设施,重点面向社区60岁以上高龄老人、空巢老人、残疾老人、低保或低收入老人开展服务,打造“白天入托接受照顾参与活动、晚上回家享受家庭生活”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东方小区是滨湖社区内的一个老旧小区,60岁以上老年人较多。社区将小区内党群服务中心的闲置房间低价出租给“乐居·康养”养老服务公司,将其打造成智慧养老社区一站式服务平台和休闲中心,提供图书阅览、棋牌休闲等设施,同时面向社区老人提供低于市场价的智能养老设施、适老厨房、卫生间改造方案等,通过这种“社区出地、第三方出力”的方式,为老人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定制化服务,提升了小区适老改造工作质效。

  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2021年以来,襄城区共完成607户特殊困难及低收入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2023年,以开展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为契机,探索建立居家、社区、机构相衔接的专业化照护服务体系,免费为辖区经济困难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建成家庭养老床位900张,为1900名老人提供免费居家上门服务,使老年人居家便可获得持续、稳定、专业的养老服务,提升了居家社区养老品质。

  充实服务力量

  先锋队伍赋能。襄城区依托“社区党委—网格(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体系,对辖区失能、独居、空巢、家庭困难老年人进行摸排并建立信息库,组织社区工作者、“双报到”党员、社区志愿者与他们结对子,常态化上门走访,提供多元化、精细化服务,采用陪伴、代办等方式对老年人进行心理关怀、精神慰藉。老党员吴先生住在檀溪社区的福利机件厂小区,由于身体硬朗,60岁的他刚退休后又迅速“上岗”,成为社区志愿者队伍中的一员,每天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经常上门看望空巢、孤寡老年人,及时解决他们生活中出现的难题。“我以前从事过社区教育工作,现在做志愿服务也得心应手。”吴先生说。吴先生所居住的单元内有一户高龄老人,老两口都是八十多岁,子女常年在外打工,很难回家一趟,加之年岁已高行动不便,吴先生便主动与这户老人结对子,经常到其家中探望聊天,帮助老人采购、打扫。结对式养老帮扶能够有效发挥社区工作者、党员、志愿者力量,破解高龄、空巢、独居等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长期照护难题。

  共建队伍赋能。在区域化党建共建格局下,依托“街道党工委兼职委员制度”和“社区党委兼职委员制度”,充分整合驻区单位、商户、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等方面的人员和资源,投入到为老服务中去。“和事佬”协会是中山巷社区自己孵化的社会组织,协会成员有200余名,有较为健全的组织管理体系和活动阵地,协会将每周五作为“议事日”。一次,中山巷社区有两户居民因楼顶安装防水起了争执,由于两家本就积怨多年,社区多次协调都没效果。“和事佬”协会中的李先生是其中一户居民的亲戚,他主动出面协调,经过“和事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劝导,两户居民终于冰释前嫌,楼顶也顺利安装了防水。一些看似无解的邻里难题,是老同志们发挥余热的阵地,中山巷社区600多位“和事佬”先后调处各类纠纷1000多件,在基层治理中亮出绚丽的“夕阳红”。

  “小哥”队伍增效。襄城区充分发挥新业态新就业群体走街串巷、熟悉社情、贴近居民的优势,引导他们面向服务区域的老年群体开展敲门、串门、启门、

守门“四门行动”,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山巷社区的快递员小姚是“小哥”志愿服务队的主力军,在这之前,小姚并不了解志愿服务,也从没有加入志愿服务队的想法。去年盛夏,小姚在一阵高强度的工作之后,突然中暑晕倒在快递站,路过的几位老人和社区网格员发现小姚后,便立即将他背到就近的红色驿站,给他吃药消暑。那天后,小姚主动找到社区,申请加入社区志愿服务队,还将他的菜鸟驿站提供给社区使用,并号召附近的快递、外卖小哥共同参与志愿服务。“感谢这几位老人对我的关怀,让我感到很温暖很感动,我也想为社区为他们做点事。”小姚说。

  拓展服务功能

  医养结合,解决就医难。去年重阳节之际,襄阳古城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内人声鼎沸,来自襄阳市各大医院的专家济济一堂,为广大老年居民带来了一场专业而生动的健康讲座,皮肤科、口腔科、康复科、中医、呼吸内科等热门科室的专家还给老年居民提供了健康检查、现场诊断和用药指导等服务。“我们年纪大了,偶尔有个小毛小病,去医院也不方便,义诊活动把医疗资源送到了‘家门口’,真是暖到了我们的心坎上!”民主路社区的一位老年居民开心地说。襄城区坚持养老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统筹布局,按照“方便就近、互利互惠”原则,依据养老机构层次配套医疗服务功能,区级养老机构建设护理院、康复医院等,街道(乡镇)为老服务中心内设卫生室、医务室、护理站等,与周边医疗机构建立协作机制,引导全区3.5万余名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签约家庭医生,建立健康档案。

  幸福食堂,解决就餐难。“我们年龄大了,腿脚不方便,自从有了幸福食堂,我们每天吃饭就不用再自己做了,在‘家门口’就能吃到热乎饭菜。”尹集乡木桥村的幸福食堂每天都会为老年村民提供各式菜肴,解决了村里老人的就餐难题。木桥村的幸福食堂与村民的助力密不可分,在得知要建幸福食堂后,村民们主动将闲置房屋半价出租给村集体,有手艺的村民主动帮忙翻新、装修。食堂开放后,村民们还主动送来自家种的蔬菜。如今,留守儿童和8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免费就餐,60—80岁的老人半价收费,60岁以下全额就餐,同时承接周边工地和项目务工人员的就餐业务,盈利用于维持食堂日常开销。襄城区坚持“街道统筹、社区参与、市场运作、兼顾公益”的原则,共建幸福食堂。街道整合资源,社区提供场地,第三方建设运营,探索推行“居民出一点、企业让一点、街道补一点、社区帮一点、社会捐一点”的老年助餐模式,确保助餐服务的可持续性。截至目前,全区已建设幸福食堂46处。

  老年学校,解决就学难。襄城区创新“进一扇门、享全服务”理念,高效运营区级老年大学,建成街道(乡镇)老年大学9所、社区(村)老年大学教学点17个,全区1.5万余名老年人实现在“家门口”上学的愿望,区、街道(乡镇)、社区(村)三级老年教育网络初步形成。滨湖社区地处襄城区中心地段,辖区60岁以上老年人有1581人,为满足辖区老人精神文化需求,社区成立老年大学,按照有偿自愿的方式,收取一定数额学费用于日常开支。在场地问题上,社区积极与辖区阳光艺术城培训学校对接,学校在空闲时间将580平方米场地无偿提供给社区开办老年大学,一方面解决了老年大学的场地问题,另一方面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实现社区和学校的互利共赢;在师资力量上,社区举办“魅力滨湖达人秀”打造人才库,选拔26名老年大学教师,依托市老年大学优秀师资力量,设置教学地点,开设戏曲、乐器、智能手机应用、广场舞、模特、书法、绘画等10余门课程,让老年居民在社区内接受一流师资教学。同时,老年大学还以“时间存折”为载体,开展银龄互助志愿服务,组织低龄老人向高龄老人提供家庭互助服务,目前通过老年大学这一平台拓展了16支社团组织,自愿为高龄老人提供服务。

  政策找人,解决救助难。通过“襄阳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和“湖北救助通”微信小程序,襄城区采取线上“大数据”、线下“铁脚板”,推动困难老年人社会救助由“人找政策、单向求助”向“政策找人、综合施救”转变,提高了社会救助政策的可及性和覆盖面。通过实施“党建引领老年人关爱工程”,襄城区的城区、街区、社区、小区“四区联动”养老服务格局初步形成。下一步,襄城区将持续聚焦老年群体所想所需,整合服务资源、创新服务举措、丰富服务内容,补短板、扬优势、创品牌,用实际行动托起老年人“稳稳的幸福”。(图片由襄阳市襄城区委组织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