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版:城市教育

中国城市报 2024年11月18日 Mon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下一篇

做好幼小科学衔接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刘友棚 高丙成 《中国城市报》(2024年11月18日 第 19 版)

  今年11月8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以下简称学前教育法),自2025年6月1日起施行。学前教育法的出台是新中国学前教育发展史上最具里程碑意义的宏伟成就,实现了学前教育法律从“0”到“1”的突破,标志着学前教育进入“有专门法可依”的全新阶段。学前教育法第五十九条明确提出,“幼儿园与小学应当互相衔接配合,共同帮助儿童做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幼儿园不得采用小学化的教育方式,不得教授小学阶段的课程,防止保育和教育活动小学化。小学坚持按照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科学推进“幼小衔接”,为幼儿入学做好基本素质准备,助其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是贯彻落实学前教育法的重要体现。事实上,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诸多园所认真落实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幼小衔接”教育活动的目的、内容、方法以及结果的科学认识和实践落实不断深入,助推了幼小衔接的深入开展。但不可否认,部分幼儿园在推进“幼小衔接”中出现了“变形”“走样”,甚至“小学化”的问题。究其主要原因,在于幼儿园对“幼小衔接”缺乏系统性、深刻性和全面性的认识和理解,对“幼小衔接”与“小学化”之间的边界认识不够清晰、明确。可以说,澄清“幼小衔接”与“小学化”之间的模糊认识,正确树立对“幼小衔接”的认识和理解,是促进幼儿园科学践行“幼小衔接”工作的基础环节和重要前提。

  明确“幼小衔接”的目的

  “幼小衔接”教育活动的目的与“小学化”教育活动的目的存在明显质的区别。“小学化”教育活动强调幼儿学科知识的掌握和认知能力的培养,尤其关注幼儿对知识数量和知识难度的掌握,忽视幼儿身体、心理、社会性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更有甚者,一些“小学化”教育活动完全漠视幼儿的主体性,仅希望通过迎合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以谋取不正当的利益。相反地,“幼小衔接”教育活动立足于幼儿的主体性,旨在帮助幼儿在身心、生活、社会和学习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确保幼儿顺利进入并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为其入读小学后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具体而言,“幼小衔接”教育活动至少应追求以下四类目的:在身心准备上,应确保幼儿达至向往小学、情绪良好、喜欢运动、动作协调的状态;在生活准备上,应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具备生活自理和安全防护能力,能够参与劳动;在社会准备上,幼儿能够交往合作、诚实守规、热爱集体,具备任务意识;在学习准备上,幼儿好奇好问,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从现实中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家长、教师逐渐认识到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在幼小衔接过程中愈发注重幼儿身心、生活、社会、学习等方面的全面发展,重视儿童在知识、技能、情感、心理、习惯等各方面的发展和过渡,而不应用小学知识技能的提前学习和强化训练替代全面准备。

  规定“幼小衔接”的内容

  教育内容直接影响幼儿的发展方向,为“幼小衔接”规定适宜的活动内容具有重要价值。在“小学化”的教育活动上,由于过度重视幼儿的学科知识准备,强调幼儿对知识数量和知识难度的掌握,其活动内容更多包括了汉语拼音、识字、计算、英语等小学阶段的课程内容。此外,部分幼儿园盲目与校外培训机构合作,对幼儿开展诸如奥数等知识或技能的培训。而在“幼小衔接”的教育活动上,基于幼儿全面发展的目标,其活动内容包括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等多个领域,重视培养幼儿健康的体魄、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习惯,并围绕社会交往、自我调控、规则意识、专注坚持等进入小学所需的关键素质,实施各类有针对性的入学准备教育活动。当前,许多幼儿园在遵循《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基础上,对“幼小衔接”的活动内容进行了创新。如深圳南山区首地幼教集团将STEM教育与幼小衔接的要求相结合,通过跨学科知识的整合与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幼儿相关学习品质。

  强调“幼小衔接”的方法

  科学的活动方法是幼儿园实施教育的直接载体与桥梁,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小学化”的教育活动多以课堂集中授课为主要方法,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通过机械背诵、记忆、抄写、计算等对幼儿进行知识技能方面的强化训练。此外,部分“小学化”的教育活动还布置幼儿完成小学内容家庭作业、组织小学内容有关考试测验、要求幼儿参加相关培训并参与竞赛等。这些活动方法不仅脱离了幼儿的真实生活情景,而且违背了幼儿的身心发展特征,严重忽视幼儿的游戏天性和需求。相反地,“幼小衔接”的教育活动严格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特征,以游戏为教育活动的基本方法,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灵活运用集体、小组和个别活动等多种形式,为幼儿创设多种活动区域(区角),提供充足的玩教具、游戏材料和图书,确保幼儿在游戏活动中通过亲身体验、直接感知、实践操作等进行自主游戏和学习探究。当前,许多幼儿园基于“幼小衔接”的目的,通过创设生活化、综合性、活动化的游戏场景,开展相关主题绘本的阅读分享和交流、合作进行手工画画等方式,为幼儿掌握相关学习品质提供了良好的活动场域。

  关注“幼小衔接”的结果

  “‌幼小衔接”教育活动与“小学化”教育活动,两者对幼儿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小学化”的教育活动明显不利于幼儿的发展。由于此类活动过多强调幼儿认知的发展,忽视了幼儿的品德、审美、劳动等素养和精神的熏陶,忽视了幼儿语言能力、数理逻辑能力等能力的培养,幼儿的全面发展受到各种障碍。此外,“小学化”教育活动要求幼儿频繁进行书写、识记等,容易对幼儿的手指肌肉、骨骼、手腕的发育造成不良影响,压抑幼儿活泼好动的天性,甚至导致幼儿生成焦虑、不安等情绪问题,幼儿身心健康面临危机。相反地,“幼小衔接”的活动结果具有明显积极性,至少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幼儿持有学习兴趣和动力。由于“幼小衔接”教育活动注重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在一系列“幼小衔接”的活动中,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被激发,幼儿对小学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期待,进而增强了他们对学习的内在动力。二是幼儿具备基本的学习素质。由于“幼小衔接”教育活动注重促进幼儿健康、语言、艺术、科学和社会等领域的全面发展,幼儿由此掌握了语言、思维、社交等多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将帮助幼儿在小学阶段更快速地适应、融入小学的学习和生活。三是幼儿具备良好的社交能力。由于“幼小衔接”教育活动重视幼儿社交能力的培养,确保了幼儿在进入小学后,能够自如地面对更为复杂的社交情境,能够以适宜的方式与人相处,运用合适的方法处理人际冲突等。总之,科学实施“幼小衔接”教育活动,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推进幼小科学衔接,贯彻落实学前教育法,是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的关键组成。做好“幼小衔接”,不仅是促进幼儿掌握入学基本素质,确保其顺利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关键保障,更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奠基性、长远性工程。通过对比“幼小衔接”与“小学化”教育活动之间的反差,廓清了“幼小衔接”教育活动的目的、内容、方法以及结果,深化了对“幼小衔接”的系统性认识。面向未来,幼儿园应遵法守法,进一步秉持着深入且全面的视角来理解和实施“幼小衔接”工作,严肃划分“幼小衔接”与“小学化”的界线,遵循幼儿成长的自然规律,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明确“幼小衔接”的核心目标,整合语言、科学、艺术、社会、健康等领域,以游戏化、情境化、活动化的教学方法开展“幼小衔接”教育活动,注重过程与效果的双重考量,杜绝滋生“小学化”问题,确保幼儿在“幼小衔接”教育活动中感受到成就与快乐。(第一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第二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学前教育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