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理论

中国城市报 2024年10月28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以全面深化改革赋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王 俊 喻 伟 《 中国城市报 》( 2024年10月28日   第 12 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明确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当前,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深刻重塑人类的生产力格局,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摆脱传统发展模式、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是应对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必由之路。作为新时代党提出的重要命题,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抓手。只有通过改革赋能,释放创新活力、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科技创新,才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形成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

  全面、完整、准确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一改革理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特征。科技创新能够推动颠覆性技术突破和新兴产业崛起,加速生产力要素的优化组合和技术的迭代升级。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以创新为牵引,激发社会各类主体的创新活力,推动企业、科研机构和人才共同构建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形成更具竞争力和持续性的产业集群。注重协调性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中不可或缺。新质生产力要求各类要素的合理配置和协调发展,尤其在产业升级和区域布局中,要注重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之间的协调与平衡,避免资源过度集中或分散造成的结构性失衡。绿色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底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求之一就是应用推广绿色低碳技术,实现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要推动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循环利用等绿色技术的普及与应用,着力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形成绿色生产和消费模式的深度融合,使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绿色发展的强大引擎。开放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开辟了广阔路径。在全球化时代,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参与全球科技和产业链的深度合作,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突破技术封锁,打造自主可控的关键核心技术链,不断拓展新质生产力的外部空间。共享发展作为改革的重要目标,体现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方向。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更多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改革应致力于构建更加包容的分配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在享受改革红利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和安全感,进一步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牢牢把握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这一改革导向。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为了提升生产效率、改善人民生活质量,通过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让改革的红利惠及更广大的群众。这一导向要求改革不能只追求经济数据的增长,更要以满足人民的需求、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衡量标准。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促进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带动就业、提高收入,改善社会福利,进一步缩小城乡、区域和收入差距。这就要求全面深化改革更加注重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健全收入分配机制,让生产力的进步带来的经济红利更为公平地惠及社会各个阶层,增强人民群众对改革的信心和支持。同时,人民作为改革的主体,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导向,必须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创新,而创新的根本源泉在于人民。只有通过改革激发人民的创造活力,进一步破除阻碍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营造更加包容、宽松的社会环境,才能不断催生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推动生产力的持续跃升。以全面深化改革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既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也要注重提升社会的精神文明水平。要加快培育更加多元、开放的文化和价值体系,实现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确保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始终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

  深度聚焦“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这一改革重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推动新质生产力跃升,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而科技创新的根本动力则来自于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根基,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当今全球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人才培养必须与产业需求、技术变革紧密对接,培养出更多具有全球视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更好地调动各类教育资源,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供给。科技体制创新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动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颠覆性、原创性科技成果的支撑,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新材料等前沿领域,必须通过改革推动创新资源的整合与高效配置,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要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深化产学研协同机制,充分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将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保障。当前,我国的人才结构和人才流动机制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脱节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改革中进一步优化人才评价体系,健全以创新能力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激励机制,打破束缚人才发展的体制壁垒。通过构建更加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吸引全球范围内的顶尖科技人才,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持续的智力支持。新征程上,以全面深化改革赋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注重统筹推进教育、科技和人才的深度融合。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推进科研体制创新、优化人才政策,都必须从全局出发,确保教育、科技、人才体系紧密衔接、有序联动,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要更加重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这一改革方法。改革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调整和资源重组,必须统筹谋划、协同推进,确保各项改革举措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形成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合力。从系统视角进一步推进改革至关重要。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涉及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产业升级等多维度的系统性变革。各个领域的改革不能孤立推进,必须从整体上进行统筹设计,确保不同领域的改革措施能够互为支撑、相互促进。特别是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的过程中,必须从国家层面构建起全局性的战略规划,确保各类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在统一的顶层设计下协同发力,形成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环境。整体性是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基本要求。社会结构的调整、市场机制的完善、法治环境的优化等都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条件。改革不应局限于某一个层面或某一领域,而应覆盖到整个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打通改革的“任督二脉”。整体性推进改革,可以确保不同改革之间的有序衔接,避免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调整。协同性是确保改革成果可持续的重要保障。各项改革措施不能各自为政,而应通过协同发力,确保各领域改革能够形成合力,确保各类创新要素的无缝衔接和高效配置,推动整个经济体系更加高效、有序地运行。在产业转型升级中,要完善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协同发展机制,推动上下游企业间的合作,提升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协调配合,在改革推进中避免部门之间的利益固化和相互掣肘,确保各项改革措施能够迅速落地、有效实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是单点突破,而是多点联动,只有通过更加系统化、整体化、协同化的改革方式,才能释放出最大的发展效能。(作者单位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