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评论

中国城市报 2024年08月19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兜底”小窗口 服务大民生

■丁慎毅 《 中国城市报 》( 2024年08月19日   第 02 版)

  浙江省杭州市高温持续多日,钱塘区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大厅里人头攒动。作为杭州市唯一的增值化改革省级试点区(县),钱塘区于去年投用全新的企业综合服务中心,推动政务服务向增值化全面升级,兜底服务应运而生。

  

  在企业综合服务中心的“兜底服务窗口”,企业、群众办事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杂症,都可以通过部门沟通协商研判,进而疏通办事梗阻找到解决途径,让“难办的事”办得了、“办不成的事”办得成。

  

  此前,多地推出“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初衷是为了解决常规流程无法办成的疑难杂症。这一创新的政务服务举措受到舆论点赞。但在后续运行过程中,一些窗口虽然接待了事没办成的群众,部分急难愁盼的问题依然未得到有效解决,沦为了吐槽窗口、记录窗口、投诉窗口。这既有主观原因,也存在部门权力受限、部分事项难以单独办成等困难。

  

  钱塘区的“兜底服务窗口”,可以说是“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的升级版。为了让兜底服务名副其实,钱塘区出台了分级处置“135”机制:简易问题现场办,1个工作日内答复;复杂问题“局长办”,3个工作日内答复;疑难问题研讨办,5个工作日内答复,涉及跨部门或区域的难题,通过“区长直通车”和分管的区长及副区长一起研判。

  

  这一机制推动了“兜底服务窗口”从办成“一件事”到解决“一类事”的蜕变,进一步深化了为民办事的长效机制。无论是事前同类难题的整合,还是事后复盘总结的梳理,钱塘区的“兜底服务窗口”始终坚持“想前一步、向前一步”,在举一反三过程中,力求把问题解决得更圆满。去年以来,钱塘区的“兜底服务窗口”事项实现100%按时办结,共解决各类难题120余个,目前这一窗口已在浙江全省全面推广。

  

  将政务服务从以部门权限为主的办事视角,转向以企业、群众需求为主的服务视角,让服务不留白,是“兜底服务窗口”值得其他地方参考借鉴的经验。把企业、群众迫切需要办理的事项当成心头“大事”,少作“能不能办”的技术判断,多作“应不应办”的价值判断,用心用情用绣花功夫,不但可以把每件事办成,而且能做到让每件事不留后遗症。即使遇到一些不合规的情况,也联系相关部门,帮助企业、群众清楚了解相关政策,积极寻找补救办法,从而实现真正的兜底。就像钱塘区行政审批局副局长王莹所说:“办结,不是把事情办了,而是让百姓真正满意。”

  

  当然,让“兜底服务窗口”能够兜底,离不开科技赋能、数据共享。钱塘区“兜底服务窗口”推动解决企业、群众办事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杂症,与浙江建成统一的公共数据平台、以统一技术标准降低部门间数据共享复杂度不无关系。比如,“浙里办”推行了“领跑者”模式,在全省征集各个事项中数据共享最充分、办理流程最便捷、申报材料最简化、表单字段最精简的做法,并以此为标准推动政务服务事项的标准化、结构化和数字化,实现了全省事项统一的办事指南、办理流程和表单材料。

  

  用行动服务民生,从窗口传递温暖。钱塘区努力让“兜底”小窗口成为“办成事”的终点站,确保企业、群众办事不扑空、不难办、有人帮,是以实际行动践行“以人为本”政务服务理念的具体体现,值得其他地方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