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版:文化

中国城市报 2024年08月12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微短剧如何实现既“小”又“精”

■中国城市报记者 王 迪 《 中国城市报 》( 2024年08月12日   第 23 版)

  重庆麦芽传媒有限公司自制微短剧《绝世红颜》在重庆市江津区会龙庄取景拍摄,图为拍摄现场。 重庆麦芽传媒有限公司供图

  近日,“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第三批推荐剧目发布,聚焦北京中轴线、三星堆文物保护和非遗技艺传承等主题的微短剧入选名单,在点燃观众追剧热情的同时,再次将微短剧推上了流量风口。

  

  平均两三分钟一集的微短剧以快节奏、多反转的剧情和直白的情绪渲染带给观众畅快淋漓的观感,让人很“上头”。观众需求旺盛及政策利好背景下,众多“玩家”争相入局。自2023年起,微短剧市场便一路“狂飙”,相关作品以井喷态势迅速席卷各大网站平台。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达373.9亿元,同比上升267.65%;预计2027年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超1000亿元。

  

  现如今,微短剧行业该如何走好精品化之路?

  

  文旅融合丰富创作源泉

  

  青山掩映下白色碉楼静静矗立,院落长廊纵横交错,院内雕梁画栋,硕大屏风上的凤凰栩栩如生……这是不久前登顶热播榜、抖音播放量超2亿次的重庆麦芽传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麦芽传媒)自制微短剧《绝世红颜》里展现的庄园,其取景地是有着“深山中的紫禁城”之称的重庆市江津区著名景点会龙庄。这一古老神秘的建筑群将观众带入扣人心弦的剧情,沉浸式感受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同样,麦芽传媒制作的另一短剧《咸鱼化龙震九天》开播后,便有网友发现剧中的景观来自重庆市永川区松溉古镇。据介绍,该剧之所以选择这一古镇为环境背景,是想利用古镇自身的历史文化底蕴烘托剧情,助推故事发展。

  

  麦芽传媒充分融合城市人文景观打造精品微短剧,响应了当前国家相关部门对落实“微短剧+文旅”的号召。中国城市报记者了解到,今年初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关于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的通知》,提出今年要创作播出100部“跟着微短剧去旅行”主题优秀微短剧。截至目前,已有59部优秀剧目入选该计划。

  

  这一征集活动不仅带动了一批实体取景地“出圈”,同时也促进了微短剧的体裁创新,丰富了其创作源泉。在上海大学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副院长陈晓达看来,微短剧要在创作方向上结合景区景点的新变化讲述新故事,展现新时代新气象。

  

  麦芽传媒公共事务总监唐会余对中国城市报记者表示,作为展示文旅内涵的传播载体,微短剧本身在制作过程中也需要开发不同文旅资源进行场景化呈现。“另外,影视公司要挖掘文旅资源的独特元素,并进行线上线下联动,这样才能给予微短剧更多发展空间,拍出更多不同题材、不同类型的剧。根据麦芽传媒制定的微短剧高质量发展计划,我们将在制作中更多融入地方城市的历史文化、建筑风貌及特色美食等元素,加强剧目与城市特质的结合,借由更大流量、更高质量的作品,助力文化出海。”唐会余说。

  

  除了制作方要主动从文旅底蕴中汲取创作灵感,丰富微短剧精神内核,唐会余认为,景区也应该深挖相关文化资源,凸显自身优势,加强运营推广,提高美誉度,共同助力微短剧发展。

  

  技术应用激发创作活力

  

  “AI与考古碰撞,挺神奇!”“AI特效很有视觉冲击力!”在国内首部全AI制作的科幻短剧集《三星堆:未来启示录》成都首映现场,观众们看着大屏幕啧啧称奇。

  

  该剧制作方博纳影业集团影视制作总监曲吉小江表示,AI的目的是激活行业潜在创作者,使超级个体和超级团队成为可能。同时突破传统题材限制,助力影视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融合大数据分析和AI技术,我们致力于更精准地洞察观众的个性化需求,打造独特的内容体验。”她说。

  

  如何更好地利用AI助力短剧实现精品化?该剧导演林渤沦对中国城市报记者说:“可以将AI技术运用到各环节,在提升短剧品质的同时降低制作成本。比如剧本完成后可以利用AI进行优化或提出修改意见,也可以利用AI拍摄分镜,为全剧做配乐或主题曲等。”

  

  谈及此次拍摄的不同之处,林渤沦强调:“实拍影视一般以导演或制片人为中心,各部门组员按要求执行命令即可。此次AI短剧项目,博纳影业意在培养‘超级团队’,因此采用了分布式制作小组制,即每个小组负责一集或一个内容,这就要求每个小组负责人必须具有导演思维和较强的美学功底,使整个剧保持一致。再者因为没有传统服化道摄录美等部门,导演不需要层层传递想法就能更直观看到成品,更快速地修改成片,但这同时也对剧组全体成员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这是我第一次参与执导不需要对演员讲戏的‘拍摄’,加上目前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仍有很强的技术边界,所以AI角色如何‘表演’全靠‘巧劲’,而这个‘巧劲’需要全体组员在每个制作环节上一起努力才能实现。未来我很期待用AI技术与不同的影视项目合作,尝试更多可能。”林渤沦补充。

  

  从科技公司角度出发,智谱AI副总裁、聆心智能首席执行官郑叔亮认为,当前通用大模型技术不能完美地满足微短剧编剧的创作要求,因而他建议:“未来研发的大模型应该向个性化、情感化、风格化方向努力,使每个编剧都能拥有符合自己价值观、理念、风格和诉求的专属模型。这样的模型可以激发编剧的想象力,但也要注意尊重真实。”

  

  人才培养积蓄创作力量

  

  除了内容挖掘与技术应用,创作人才的培养也是推动微短剧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近期,抖音和快手相继推出了精品微短剧的扶持计划,芒果短剧也发布了扶持新人编剧的“星火计划”,将从“人、激励、成长性”三个维度构建微短剧编剧成长生态,培养行业人才梯队。

  

  陈晓达对中国城市报记者表示,与传统影视编剧不同,微短剧创作者需要更强的市场敏感度和更快速的写作能力。“作为一名微短剧编剧,需要时刻关注社会热点,将现实素材融进剧本引发观众共鸣;同时也要熟知热门网络文学IP的转换方法,灵活修改模仿。不过,写作的前提还要明确受众群体画像,尤其是针对青少年和老年群体,要采用不同的创作风格。再者,微短剧因为单集时长短,因而剧本篇幅较短,创作时要避免长剧思维,防止前期铺垫过长,省略不足。另外,写作剧本时还需注意加强‘爽感’,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获得心理上的快感和满足,并通过剧内剧外多种形式的互动进一步提升作品质量。”他说。

  

  专业院校如何进行相关人才培养?陈晓达强调,创作者不仅要加强自身文化积淀,练好“内功”,更要向外探索,掌握技术本领。他向中国城市报记者介绍:“作为电影学院,我们注重培养学生在片场的实际操作能力,尤其是标准化制作过程中的熟练应用能力。今年初,我们面向社会人员和在校学生分别开设了不同类型的微短剧编剧培训班,通过结合最新科技和剖析优秀案例,向学员们讲授微短剧的知识,包括虚拟拍摄技术和剧本创作方法。”

  

  另外,他特别提到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正在探索开展精品微短剧出海制作培训。他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微短剧出海需要进行语言翻译和文化转码,而目前业内既掌握前沿拍摄技术,又精通跨文化知识的国际化传播人才很少。“我们正加大此类人才的培养力度,努力满足海外市场需求。我经常鼓励学生,微短剧不仅是互联网时代的产品,更是具有精神内核的艺术品。要本着工匠精神,耐心打磨自己的作品,做到小而精、小而美,多进行精品化创作,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陈晓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