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版:城市教育

中国城市报 2024年08月12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双减”助力绘就新时代教育美好画卷

■张树军 《 中国城市报 》( 2024年08月12日   第 19 版)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自此,“双减”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应运而生,即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3年来,全国教育系统紧紧围绕“双减”工作部署和要求,把其作为提高学校育人质量的重要突破口和有力抓手,坚持靶向破题、精准施策、标本兼治、真抓实管,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绘就了一幅新时代教育美好画卷。

  

  真正实现中小学生减负的双向治理

  

  多年来,教育部门推出许多减负举措,中小学校教育的减负工作取得一定进展,但中小学生负担却没有减轻,反而变得更重。因为随着很多学校明令禁止补课,不留或少留作业,众多培训机构和中介公司纷纷介入教育行业,导致学校教育减少的时间、空间、机会都被校外教育培训所挤占。

  

  2018年12月28日,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校外教育培训成为中小学生减负工作的重点治理对象,严格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对培训机构依法登记、不得虚假宣传、严禁超标培训、控制培训时长、培训与升学脱钩等方面进行明确限制或规定。但不少家长为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依然选择校外培训,同时,经济利益促使部分校外培训机构依然违规经营,导致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并无实质性减轻。可见,单一治理学校教育或单一治理校外教育均无法解决学生负担过重问题、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双减”政策于2021年7月出台了,标志着中小学生减负治理开始走向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协同治理的新格局,这是教育综合改革深入推进的重大政策创新。3年来,通过有力推行“双减”,一方面,既明显减轻中小学生的作业负担,又提出了完备的作业管理有效机制、提高作业质量、加强作业完成指导等要求。另一方面,加强学生课后辅导,优化课后服务,更有效地保证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解决了部分家长的实际困难,如接送孩子难、孩子放学无人管的问题。同时,严格管理了校外教培机构,使其公益性的价值理念逐渐凸显。

  

  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作业管理齐抓

  

  “双减”的终极目标是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只有学校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在校内“吃饱”“吃好”,才能减少学生参加校外培训的需求,让学生更好地回归校园。基于此,各地区各学校结合实际,强化区域引领和完善学校内部治理,侧重提高管理质量,以加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为重点,引导学校重视顶层设计、统筹落实、科学施策,加大教研、视导力度,充分利用多媒体、智能化技术和平台帮助学校提升课堂教育教学质量。北京市教委引导中小学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理念落实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围绕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设计、学科实践、跨学科主题学习、人工智能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等问题。例如,在北京市东直门中学的数学课上,老师点开学校自主研发的运算小程序“e起来e起算”,对学生运算进行个体诊断;语文课上,老师使用文心一言等大模型,为学生了解李白提供更多资料;英语课上,老师通过AI听说系统,实时收集、高效评测学生朗读与转述情况。

  

  学生作业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是“双减”的核心任务。3年来,各地区各学校基于学生实际,各学科、各年级教师相互配合,形成了统一协调、相互促进的作业管理机制,加强了校内教学和课外作业间的有机衔接。优化学校课程作业管理机制,精准计算,因人制宜,为学生提供适宜的作业。在作业管理上落实管理措施,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及学情分析等作用。比如,陕西省韩城市紧抓“减量”和“提质”两个关键因素,一方面通过完善作业管理办法、加强作业统筹、调整作业结构、建立作业校内公示制度、控制书面作业时长等减少作业总量,规范作业管理。另一方面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突出作业诊断、巩固和学情分析功能,强化作业设计研究,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杜绝无效、重复和惩罚性作业。同时,加强对教师作业批改工作的监督管理,常态开展作业设计优秀案例评选和教师作业设计竞赛活动,促进作业管理与设计不断提质,确保作业量少而质优。

  

  优化课后服务与规范校外教育并举

  

  “双减”政策出台以来,家长最担心最焦虑的问题是学生能否掌握必要的学科知识?学校和教师不断思考不断探索的问题是学校教育如何回归育人初心?如何创设更加高效的学习环境?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三年来,各地区各学校结合实际,在“减法”中做“加法”,认真在课后服务上下功夫,整合各类教育资源,五育并举,努力实现课后服务与课内学习有效衔接。根据学生不同需求,进行辅优补差,去焦虑化、去泡沫化,提供不同的教育服务,拓展学生的课外发展空间,将最难的教学任务在校园内解决,给家长减负,同时也给学生更多自由时间。

  

  “双减”减的是学生负担,增加的是高效率、高质量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时间。比如,广东省云浮市第三小学着力打造丰富多样的课后服务系统,通过引入今托管课后服务管理执行平台,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发展兴趣、提升素养、展示自我的广阔舞台,每天下午四点半开始的课后服务,让学生们期待不已。再如,上海市从2021年秋季学期起,全面实施“5+2”(每周5个工作日,每天至少2小时)“作业辅导+素质活动”相结合的课后服务,服务对象从小学生延伸到放学后所有愿意留在学校参加课后服务的义务教育学生,基本实现学生“愿留尽留”全覆盖,工作日全覆盖;同时,出台全国首个《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工作指南》,围绕课后服务意愿的征询、服务活动内容的设计与安排、校内管理与保障、校外资源的利用、质量保障与监控等课后服务重点环节设计了规范性标准和针对性指导意见。

  

  “双减”政策旨在整顿校外培训机构乱象,减轻学生学业压力,促进素质教育。长期以来,校外教育培训机构采取一切手段吸引学生、扩大经营,以利润为基本导向。具体而言,学科类培训机构不仅以巩固基础为由开设各类强化班、冲刺班,还以领先起跑线为卖点向学生提供超前培训;非学科类培训唯考试、唯证书、唯等级,具有较强的功利性行为。其后果便是补课风气日益严重,家长焦虑和负担与日俱增,中小学生补习永无止境。“双减”政策自出台以来,就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严格治理校外培训机构的学科类培训行为。将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从根本上削弱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逐利属性,让校外教育培训为学生成长和发展服务而非为市场和资本服务,逐渐凸显公益性。同时,严格规范非学科类培训行为,加强对其设立与运行的监管,使其成为学科类教育的有力补充和支撑,让学生在课业之余挖掘、发展兴趣爱好,掌握运动技能,培养审美能力,养成劳动习惯。比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开通了“双减随手拍”便捷投诉举报平台,便于社会各界和学生家长发现校外培训机构有违反“双减”政策规定的行为,及时向主管部门投诉举报。再如,广东省江门市通过创新审批流程、加强行政执法检查、推广全国监管平台等多项措施,有效规范了校外培训市场秩序,减轻了学生和家长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

  

  概而言之,“双减”减的是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精力负担,减的是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3年来,全国各地教育系统结合实际,在认真落实中不断改革创新,有效提升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严格规范了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行为,让青少年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作者系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