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版:教育视窗

中国城市报 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强化科学素养教育 赋能新质生产力

■莫 灿 王 璐 《 中国城市报 》( 2024年06月17日   第 20 版)

  发展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促进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对发展新质生产力至关重要,通过提升全社会人力资本和全民素质,进而提高全社会的生产效率,有利于国家科技创新的数量和质量增长。

  

  作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摇篮与核心阵地,高等教育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高等教育不可或缺。它是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直接动力,更是决定科技发展的关键要素。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不仅承载着传授知识的使命,更需要肩负起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卓越能力人才的重任。

  

  高等教育应切实把握新质生产力内涵要义,加强拔尖创新人才供给,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加速推进成果转移转化,为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强劲动能。

  

  人才是第一资源,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到底要靠创新人才。高等教育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全面提升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能力。应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遵循科技发展客观规律,主动响应国家对拔尖创新人才、紧缺人才的迫切需求,动态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因地制宜超前布局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需求的学科专业集群,切实提升高等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适切性和匹配度。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新质生产力强调创新驱动,对劳动者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以及适应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改革,系统优化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资源建设、实践体系建设、教学质量监控等人才培养各环节,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发展需求侧有机衔接,加快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培育体系。应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推动行业企业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共建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等,及时将行业最新技术、标准、规范、工艺纳入课程体系,邀请产业界专家参与教育教学过程,形成以高校为主导、行业企业积极参与的协同育人体系。

  

  原始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核心竞争力。高等教育要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科技创新“策源地”的优势,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调整教育结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强基础学科建设、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实践教学水平,大力推进科学素养教育,积极探索与科研机构、企业等社会各界的合作机制等。

  

  科学素养教育旨在将科研体系、产业体系与教育体系深度融合,其核心目标在于依托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丰富科技、文化和教育资源,为学生打造一个“在科学家身边成长”的独特环境。在这一教育模式下,那些对科研怀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将有机会提前踏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实验室。他们将在资深科研人员的指导下,参与科学研究过程,体验科研的魅力和挑战。这样的经历,不仅能够激发他们的科研兴趣,还能为他们今后的科研学习提供有力支撑,更有助于挖掘和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科学素养教育通过对学生实验方法、查阅文献、分析数据、撰写论文等方面的训练,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方法论,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推导、理解、发现问题和辩论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加理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这种科学思维和方法论的应用,为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依据,也为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节省了时间和成本。

  

  科学素养教育通过实验室科研实验、野外科考等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航海学院可以联合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南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开设一门“生物多样性调查”的野外科考课程,学生作为科考队队员,参与采集样本、观察记录等过程,在专业老师带领和指导下完成整个科考任务。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并将其转化为生产力,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科学素养教育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具有重要意义。科学素养教育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一项充满探索性和创新性的工程。它不仅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最佳着力点,更是推动国家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这种培养模式对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一作者系广州航海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