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理论

中国城市报 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以数字经济助推首都新质生产力发展

■林 晨 吕一飞 《 中国城市报 》( 2024年06月17日   第 15 版)

  新质生产力是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北京作为国家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要发挥教育科技人才领先优势、首都大市场优势、绿色发展优势和区域协同优势,推动形成符合首都定位、彰显创新优势、厚植绿色底色、深化区域协同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格局。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其核心特征与新质生产力高度一致,将成为推动北京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劲引擎。

  

  北京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优势

  

  北京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率先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任务包括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加快落实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高地实施方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和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北京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具有以下几方面优势:

  

  一是服务业市场规模大。2023年,北京市服务业增加值超过3.7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接近85%,排名全国第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提供了战略机遇。数字技术通过对服务业赋能,可以有效提升服务业的质量与效率。

  

  二是科技水平高。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北京拥有众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高科技企业。强化数字技术创新,是为新质生产力布局抢占先机、赢得优势的关键所在。

  

  三是产业基础强。北京拥有以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正在积极布局智慧出行、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数字经济孕育了大量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载体。

  

  数字经济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特征

  

  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数字经济推动生产力三要素变革的方式与传统经济有显著不同。首先,数字经济培育了掌握高科技、拥有新技能的新型劳动者;其次,数字经济孕育出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使劳动资料实现了智能化升级;最后,随着数据成为生产要素,数字经济大大拓展了劳动对象的范围。具体来看,数字经济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信息匹配更加精准。数字化平台通过收集和分析海量用户数据,利用先进的算法和人工智能技术,精准匹配供给和需求。平台可以根据用户的行为、偏好和交易等数据,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推荐和定制化的服务。数字平台还能打破行业间的信息壁垒,允许经营主体实时获取市场信息、产品信息和交易信息,实现信息透明和共享。

  

  二是要素配置更加合理。借助数字网络平台,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变化随时调整生产规模、产品结构和供应链布局,实现生产要素的动态优化配置。不同行业与地区的经营主体可以通过数字平台达成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实现要素的跨界整合和价值链的优化协同。数字经济还可以通过促进知识创造与共享提升要素配置效率。

  

  三是实体经济更加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传统生产过程中的加工制造、供应链管理、物流配送等环节经过数字技术改造后,可以实现智能化和自动化,从而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企业可以对生产过程、产品品质、市场需求等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提高预测精度和决策科学性。

  

  为数字经济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更好发挥市场作用。数字经济能通过市场机制有效促进科技创新和改善要素配置,从而扎实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为了更好发挥市场作用,应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以打造统一的要素市场为抓手,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北京应重点破除服务业市场生产要素和产品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以统一服务业大市场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数字经济具有较强的规模经济效应,因此以数据要素为基础的不少产业都会具备自然垄断的特征。政府应当完善垄断行为认定法律规则,加强对自然垄断的规制与监管,防止垄断带来的社会福利损失。北京市数字经济发展迅速,要特别注意纠正和规范发展过程中损害群众利益、妨碍公平竞争的行为和做法。

  

  改善收入分配。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在发展数字经济的过程中,要着力提高劳动收入占比,改善收入分配,才能持续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第一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第二作者单位系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