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关注

中国城市报 2024年02月05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小城”常州何以晋级“万亿元俱乐部”

■中国城市报记者郑新钰 《 中国城市报 》( 2024年02月05日   第 04 版)

  在理想汽车江苏常州基地的生产车间,机器臂在组装新能源汽车。             
  中新社发陈暐摄

  长三角“万亿元之城”再添一员“猛将”。

  

  1月30日,江苏省常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常州调查队公布2023年常州市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3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0116.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8%。

  

  这个数据的公布也正式宣告常州成为全国人口最少、地域面积较小的万亿元级城市。这让不少人多了一分好奇:既然人口、面积都不占优势,那常州何以跻身万亿元富城之列?

  

  凭实业崛起

  

  这是北京白领刘先生第二次来到常州,距离上一次已经有3年时间。再遇常州时,这座城市已跻身万亿元GDP俱乐部。

  

  “印象中能达到万亿元GDP的城市,一定要大,但常州整座城市不大,给人一种很精致的感觉。”刘先生感慨道。

  

  中国城市报记者梳理发现,从土地面积看,截至2022年末,常州市土地面积4372平方公里。这个数字放在万亿元城市俱乐部内,只高于广东省的深圳、佛山和东莞三市。

  

  从人口数据看,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月30日,25座万亿元GDP之城中,已有15座城市的人口超千万,5座城市超过900万人,而常州市2022年末的常住人口为536.62万人。

  

  由此可见,相比于其他万亿元俱乐部会员,常州是座“小城”。这也是常州市GDP超万亿元后引来关注无数的原因。但是,比起其经济成绩单,各方更好奇的是这座“小城”的发展密码。

  

  把镜头拉回改革开放初期,“苏南模式”的出现带来经济的高速增长,而常州市正是“苏南模式”的发源地之一。

  

  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一度让常州市风光无限。荷花灯舞牌灯芯绒、常柴牌柴油机、东风牌手扶拖拉机、红梅牌照相机等一批享誉全国的“明星产品”都产自常州市。

  

  进入21世纪后,互联网时代滚滚而来,苏州市、无锡市等地抓住信息产业机遇,进入发展快车道。彼时的常州市“却在原地踏步”,当时坊间一度出现“苏锡无常”之论。

  

  “常州古时又称‘尝州’,尝试的‘尝’,这为常州人敢想敢试、勇于创新埋下了伏笔。”土生土长的常州市女孩李诗晓对中国城市报记者说。

  

  敢想敢试,让常州市开始转变思路——

  

  公开资料显示,2009年,该市启动实施《常州市振兴五大产业行动计划》,聚焦装备制造、新能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及医药等五大产业发力。

  

  勇于创新,让常州市打了一场翻身仗——

  

  从2008年以后,常州市GDP几乎每两年就迈上一个千亿元台阶。

  

  2022年,常州市GDP实现9550.1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位列江苏全省第一。这也意味着,只要常州市2023年的经济增速在4.8%,就能获得一张“万亿元之城”的入场券。

  

  统计数据显示,常州市2023年工业开票销售收入21638.1亿元,比上年增长7.6%,增幅高于全省平均3.8个百分点,位列苏南地区第一。

  

  与此同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6.5%,其中机械行业增长11.3%,这个数据自2021年以来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

  

  “从过去被称作工业明星城市,到后来工业智造明星城,再到现在的国际化智造名城,常州市经济主要依靠的是制造业。”常州市发展和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说。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张耀军认为,常州市工业涵盖如装备制造、化工、电子、生物医药及新型医疗器械、新能源等行业,且这些行业形成了高度集中的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强,生产效率高。

  

  1月15日上午,常州市政协十五届三次会议开幕,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作题为《万亿之城再出发万众一心创未来》的讲话。他表示,常州市的万亿元之路,是改革开放壮阔全景的生动缩影,是中小城市内生驱动、内涵增长的典型案例,是值得每一位建设者、参与者、见证者为之自豪的奋进之路。

  

  如此看来,常州市身体力行地证明了,错失良机不可怕,可怕的是一蹶不振。只要一直在产业主赛道默默“狂飙”,遇见“繁花”指日可待。

  

  靠产业突围

  

  新年伊始,比亚迪常州基地传来好消息:2023年下线整车30万台、实现销售485亿元,其中11.7万辆常州产新能源车远销海外。

  

  这几年,比亚迪、理想、中创新航、蜂巢能源等新能源名牌名企都在常州市布局了生产基地。

  

  “长期以来,常州市拥有完善的工业配套基础,汽车零部件产业早已全国知名,加上超前布局的动力电池产业,这是这些企业落子常州市的重要因素。”常州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说。

  

  在2023年1月28日常州市召开的新春“第一会”上,陈金虎就表示,制造业是这座城市的最亮特色、最大优势、最强竞争力,新能源产业是常州市锻造发展优势的“制胜之道”和“独门绝技”。

  

  会议之后,常州市研究出台《加快推进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打造新能源之都核心区实施意见》等文件,擘画产业发展图谱。

  

  除了明确“路线图”,超百亿元的基金矩阵也为常州市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充电续航”。

  

  2023年10月,常州市财政局联合市属国有企业共同发起设立了总规模50亿元的常州新能源产业投资基金,建成了“1+3+X”政府投资基金矩阵。

  

  据当地媒体报道,市级已组建总规模超百亿元的10支新能源领域子基金,累计投资本地新能源项目28个,撬动超200亿元社会资本支持新能源及其关联产业,为常州市实体经济发展贡献强劲力量。

  

  值得关注的是,现如今,喊出打造“锂电之都”“动力电池之都”“新能源汽车之都”的城市不少,能像常州市这样已形成发电、储能、输送、应用产业生态闭环的城市却不多。

  

  中国城市报记者了解到,有新能源汽车“心脏”之称的动力电池有32个主要生产环节,常州市覆盖了其中的31个,产业链完整度高达97%,居全国首位。

  

  更重要的是,“聚链成群”后,城市招商引资又产生了更强的磁铁效应。

  

  根据《2023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常州市新能源投资热度集聚指数位居全国第一。

  

  数据显示,常州市2023年实现新能源领域制造业产值7680.7亿元,增长15.0%,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达98.9%;其中新能源整车、新型电力装备、光伏行业产值分别增长126.6%、11.0%和6.1%。

  

  常州市的优异表现也获得了江苏省的高度重视。近日,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常州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常州市新能源领域产值规模力争超万亿元。到2035年,产值规模在2025年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发电、储能、输送、应用四大环节实现深层次、高浓度融合发展,新能源在生产、生活中的渗透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打造代表江苏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高地。

  

  “过去常州市凭实业崛起、靠产业突围,一路走来,也必须依靠产业走向未来。”陈金虎说,要牢牢把握城市竞争重回产业主赛道机遇,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蝶变升级、新兴产业裂变发展、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全面提升产业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更好展现实业报国、产业报国的常州担当。

  

  长三角“腰部”城市蓄势迸发冲刺万亿元级

  

  常州市的这次官宣,也意味着江苏省集齐了万亿元级“五虎上将”——南京市、苏州市、无锡市、南通市、常州市。

  

  把视野放大到“群英荟萃”的长三角地区后,中国城市报记者发现,越来越多像常州这样的经济“腰部”城市跃跃欲试,向万亿元之城冲刺。

  

  其中,徐州市较为积极。一方面,徐州市2022年GDP为8457.84亿元,紧随常州市之后,距离万亿元级也只差临门一脚;另一方面,“五虎上将”的车牌开头分别是苏A、苏B、苏D、苏E和苏F,这也让徐州市民在社交媒体上喊话苏C尽快加入万亿元级群聊。

  

  除了徐州市,江苏省内经济排名第七的扬州市,其主政者在去年9月召开的扬州市产业科创名城建设推进会上表示,扬州市到2025年实现工业开票过万亿元,“十五五”期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过万亿元,书写千年古城新的荣光。

  

  盐城市委书记周斌1月15日在政协盐城市九届三次会议开幕式上表示,力争用3到5年的时间迈入“万亿元之城”。

  

  再把目光放到隔壁浙江省。1月29日,温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张文杰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今年是温州市冲刺万亿元级地区生产总值、千万级常住人口“双万”城市的重要一年,要在变化变局中抢抓机遇。

  

  绍兴市也提出,到2026年,绍兴市力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并要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发达经济体中等水平,力争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0万元。

  

  “GDP突破万亿元,意味着一座城市的经济实力跃上一个新的大台阶,区域影响力、辐射力都将进入新的量级,也更有利于创造各种就业机会、集聚人口,城市会进入一个更好的良性循环。”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商学院院长唐根年说。

  

  需要重视的是,GDP破万亿元绝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达成GDP万亿元目标之后,地方政府要将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从关注总量转变为关注质量,从关注结果的加总转变为关注过程的效能。”浙江省投融资协会金融助力高质量发展专委会副主任杨扬表示,进入万亿元俱乐部后,城市的品牌和形象,尤其是城市产业集群创新IP的打造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