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乡村振兴

中国城市报 2024年01月15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

拓路强基蓄能 业兴村美民富

■中国城市报记者张永超 《 中国城市报 》( 2024年01月15日   第 12 版)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崇兴镇崇兴村的智慧日光温棚里,农户正在查看农作物生长情况。

  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乡村蜜瓜日光温室大棚外景鸟瞰。

  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灵武市以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和自治区乡村全面振兴样板区示范县、银川市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市为引领,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镇,全面夯实乡村振兴示范之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塞上江南”图景接续展现。

  

  插上科技“翅膀”助力特色现代农业腾飞

  

  贺兰山下、黄河岸边的灵武市,近年来在沃野田畴上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串起了塞上城市的特色产业链,规模化、产业化、科技化成为亮点。

  

  1月3日,在灵武市崇兴镇崇兴村特色采摘园内,农户轻点几下手机,一声轻响,面前温棚的“保温被”开始缓缓上升。大棚内的电子屏上显示,户外温度为零下10摄氏度,室内温度为零上13.9摄氏度。

  

  “现在有了这科技大棚,天气再冷也不会影响到作物生长了。”崇兴村党支部书记张金忠说,每逢进入冬季,特色采摘园内的番茄最怕的便是骤然降温和极寒天气。一旦日光温棚的温度达不到要求,就会影响到番茄等作物的生长。

  

  去年崇兴村和宁夏新起点现代农业装备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特色采摘园内搭建起智能日光温棚。“这是我们研发的第三代智能日光温棚,墙体内填充的是蓄热块。”宁夏新起点现代农业装备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金鑫介绍,蓄热块里面的主要成分是“固体废物”之一的粉煤灰。将粉煤灰作为温棚墙体填充材料,不仅能有效降低蓄热块制作成本,实现温棚有效蓄热,也能相应地降低固废处置成本。

  

  除了在材料把控上钢网、保温层、“保温被”等有标准参数要求外,该公司采用的电子脉冲主动蓄热系统,还能将棚内中午温度超过零上23摄氏度的空气蓄存到温棚墙体内。“常规温棚冬季需要保温设备,会增加额外成本。而我们的电子脉冲主动蓄热系统可以把这笔成本省下来。”金鑫说,“大棚内的智能环境采集监测系统,则会将空气温度、湿度、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光照强度等数据通过采集终端进行汇聚和无线传输,为大棚使用者进行实时监测提供基础环境数据。”

  

  越来越“聪明”的温棚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聚宝棚”。张金忠算了笔账,特色采摘园内按照一栋大棚1.1亩面积计算,能收获约7500公斤番茄;按照每公斤5元收购价,5栋大棚实现18.7万余元收入不成问题。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近年来,灵武市大泉林场以科技创新推动长枣产业供给侧改革,在全国首创了灵武长枣根域限制栽培、移动栽培、东西行向高垄升温栽培模式,成功研发出设施灵武长枣提前上市、延后上市综合配套技术,实现了灵武长枣鲜枣错季生产、全年供应。

  

  去年9月,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批复成立195家科技小院,大泉林场的“宁夏灵武长枣科技小院”名列其中,成为继“宁夏灵武奶牛科技小院”之后灵武市第二个国家级科技小院。

  

  牛奶业是宁夏的“六特”产业之一。灵武市近年来高标准规划建设总面积149平方公里的现代养殖基地,建成全区功能最全,集生鲜乳生产、疾病防治、饲料检测和种子工程培育等为一体的奶牛服务中心、消杀防疫站、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厂、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厂、污水处理厂、进口动物隔离场、大数据中心等配套场景。目前,已入驻养殖企业103家,投产奶牛企业60家,存栏奶牛19.4万头;新增就业4500余人。

  

  引注人才“活水”拓宽就业渠道助农增收

  

  科技赋能让农业生产从“靠经验”变成了“靠科技”,许多新型职业农民也因此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天地。

  

  “没想到我一个农民还能评上职称。”宁夏夏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建军说,获评农艺师职称不只是荣誉,也是其前进的动力。2018年,李建军在灵武市郝家桥镇泾灵村流转了800多亩沙土地,建设超大跨度连动拱棚,带领泾灵村村民开展特色蜜瓜种植,并通过几年发展打造了规模化蜜瓜生产基地。如今,因品质好、耐储存,基地里的蜜瓜畅销北上广等一线及新一线城市,还出口东南亚等海外市场。

  

  据了解,灵武市通过为乡土人才评职称、评技能等级,让各类人才“有帽子”“有面子”。在农民职称评审上,该市打破学历、论文、身份、年龄等限制,重点看参评者能否引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

  

  “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为农民评职称只是第一步,如何让他们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领头雁’作用,提升更多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造就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才是关键。”灵武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市将持续推进高素质农民职称推荐评审工作,积极挖掘农村专业技术人才,为破解乡村振兴人才瓶颈、拓宽引才之路贡献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灵武市坚持拓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持续推进人才培育“六项行动”,充分发挥灵武职中培育高技能人才摇篮作用,紧盯产业发展需求科学设置课程,创新开设畜牧兽医、现代纺织等特色专业,积极搭建产教融合平台,促进职业学校和企业联结、与行业联合、同园区“联姻”,全面推行学徒制、订单制农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85个。同时,灵武市持续推进导师帮带机制,创新“农学交替、弹性学制、送教下乡”办学模式,重点围绕种植、养殖等产业发展需求,打造石坝村“党员先锋农场”等实用技术培训基地22个,培育高素质农民2599人,有效破解了农村技能人才瓶颈,积蓄了产业发展人才“活水”。

  

  现在,灵武市的乡村增加了大量现代化农业设备,农民掌握了更多先进技术和营销技能,车间、农田、直播间里一派繁忙景象。

  

  为幸福加码打造文明宜居和美乡村

  

  这几年,灵武市在临河镇红柳湾村附近布局建设了临港工业园区。为方便村民就业,红柳湾村委会一方面了解村民特长,一方面了解企业需求,有针对性地推荐村民到合适的岗位工作,截至目前已成功推荐200多村民到蒙牛、中粮、艺虹等企业入职。

  

  为村民创造、提供工作岗位,只是灵武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的一个缩影。

  

  灵武市东塔镇黎明村村民杨斌时常沿着家门口的乡村小路遛弯。看着村子如今的新面貌,他总会由衷地感慨:“过去很多围墙都是东倒西歪的,有的甚至用木棒支撑着,很危险;居住环境乱糟糟的,看上去也不美观。和美乡村工程实施后,村子大变样,我们的生活也更加美好了。”

  

  全村人居环境的“细梳妆”,换来了村庄内外的“高颜值”,这让许多像杨斌一样的村民幸福感倍增。去年,黎明村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先后对70户村民家的老旧围墙进行了改造,新建门垛68个、更换大门65个、明渠改造600米,并进行了入户景墙建设、墙体美化、花池小栅栏围挡建设改造等,村容村貌发生了美丽蝶变。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近年来,灵武市充分发挥市、镇、村9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阵地和384支志愿服务队作用,将移风易俗贯穿于文明实践活动之中,大力开展“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选树先进典型660名,营造了户户争创典型、人人争当模范的良好氛围。

  

  同时,灵武市以“四送六进”文化惠民演出、新时代文明实践专线宣讲等特色活动为载体,大力开展“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主题活动;举办“村规民约大讲堂”“移风易俗结对共建”等各类活动410次;举办“崇德尚俭为爱减负移风易俗倡树新风”2023年灵武市集体婚礼暨金婚盛典,以集体婚礼的形式奏响婚嫁新风主旋律,全面推动移风易俗工作落地落细落实。(图片由灵武市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