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评论

中国城市报 2024年01月15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规范零工市场,让就业服务更有温度

■丁慎毅 《 中国城市报 》( 2024年01月15日   第 02 版)

  我国灵活就业人员已达2亿人。为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人社部日前印发《关于加强零工市场规范化建设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了加强零工市场规范化建设的重点工作。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当前,零工市场人多活少、招聘信息鱼龙混杂、一些劳务市场少有人问津等是打零工者面临的普遍问题。加强零工市场建设,对于拓宽灵活就业人员就业渠道,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通知》对规范零工市场服务定位、服务功能、建设布局、运行模式、信息分析、服务要求和加强服务能力建设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对促进大龄和困难人员就业增收具有重要作用。

  

  要保持就业向好态势,须既兜底又创新。将零工市场纳入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就是坚持公益性、普惠性、灵活性、兜底性举措,整体谋划、统筹推进。要兜得住、兜得准、兜得好,则要在服务功能、建设布局、运行模式等方面加快创新,促进目前零工市场由碎片向系统化、由模糊向精准化、由普泛向专业化、由人工向智慧化转变。

  

  2022年7月,人社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零工市场建设完善求职招聘服务的意见》,部署零工市场建设。此后,各地加快零工市场建设,从1.0版的零工人员“站马路”、2.0版的“零工之家”、3.0版的“零工中心”,到4.0版的“零工平台”,零工市场遍地开花。比如,浙江省、上海市等地创新零工市场“政府主导+社区共建+第三方运营”基层就业服务新机制,通过建设“15分钟就业服务圈”,促进基层就业微循环,为群众提供了“家门口”的智能化、精细化、实时化服务。

  

  以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为例,政府、社区、第三方在嵌入社区的零工市场建设中发挥各自所长:政府主导签协议,监管和考核运营方;社区出场地,摸清需求引导居民;第三方运营,具体提供就业服务。这种合作机制有助于形成精准高效、覆盖面广、便民为民的基层就业服务新体系,在社区基层兜住就业这个民生之本。这种模式不仅能给零工群体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与有针对性的增值服务,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畅通了职业成长通道,破解了权益保障难题,实现了高质量充分就业。

  

  还应同时看到,一些地方零工市场存在重建设轻服务的现象,门槛高、岗位少且程序繁琐,让部分企业和零工望而却步。一些零工市场纷繁复杂,更给“黑中介”、虚假招聘等违法乃至犯罪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对此,各地在强化就业创业培训服务方面,要建设与“零工平台”对接的“培训平台”和“维权平台”,让零工人员在与用工单位匹配信息时,因为发现自己某项能力的不足,可以进而跳转到“培训平台”上,或进入人社部门开设的不同门类的“零工人员培训云课堂”,或根据导航找到线下的培训机构。在实现了社会关爱和所有工作全覆盖的基础上,要通过“维权平台”实现权益保障和基本收入全覆盖。比如,通过制度化设计,杜绝店大欺客现象、建立价格指导机制、明晰零工人员工伤赔偿的权责以及每日最低工资标准等,让零工人员和用工单位都满意。

  

  总之,对零工市场建设来说,就业服务要兜底,权益保障要保温。各地要通过“政府+市场”联动的方式整合线上线下资源,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方式做好“加减乘除”,用各种劳动者更愿意接受、方便触达的公共服务,与之建立起更加紧密的联系,进而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供给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