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社区治理系列重要论述,坚持党建引领,扎实开展城市基层党建“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探索“五化五破”机制,通过体系严密化、阵地标准化、队伍专业化、服务常态化、保障多元化,着力破解“如何引领、在哪治理、谁来治理、不善治理、合力不足”等难题,有效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全面提升城市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
体系严密化破解“如何引领”难题
压实主体责任。坚持把城市基层党建作为“书记工程”,县、街道、社区分别成立由书记任组长的城市基层党建领导小组,分级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每月研究一次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分析研判、协商解决基层治理重大问题;每季度开展一次“逐社区观摩、整街道推进、整县提升”活动,互促共进、比学赶超;每半年听取一次城市党建专项述职,压紧压实各级党组织书记主体责任。建立“县处级领导—街道班子成员—驻区单位”包联社区机制,定期会商研判,解决社区治理难题。
织密组织体系。建立完善“街道党工委—社区‘大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协同联动组织体系,推动党组织的神经末梢与城市的基础单元互促共融。按照“党员在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的工作思路,采取单独建、联合建、派驻建等方式,成立网格党支部236个。注重从社区干部、退休干部、退伍军人、机关事业单位在职人员等群体中选聘网格党支部书记、楼栋党小组长、党员联系户,有效激活党组织领导下的“公共服务圈”“群众自治圈”“社会共治圈”。
强化党建引领。充分发挥社区“大党委”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联系群众优势,推行社区“两委”成员与小区党支部、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负责人“双向进入、交叉任职”,鼓励社区“两委”成员担任物业服务企业义务质量监督员,强化对居民小区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等各类组织的党建引领,打造社区、业主委员会、物业企业、下沉单位共商共议的基层治理格局。同时,通过选派党建指导员、引导企业招聘党员员工等方式,实现物业企业、业委会党组织全覆盖。
阵地标准化破解“在哪治理”难题
建强社区党群阵地。印发《新野县党群服务中心规范提升工作方案》,规范社区工作事务、机构牌子和证明事项。按照“六统一”标准,通过“县里补一点、街道拿一点、社区筹一点”的方式,高标准建成标准化、规范化社区党群服务中心14个,面积均在500平方米以上。整合党建政务、基层治理、社会服务等资源向社区一线下沉,建设“易进入、可互动、能共享”的开放式“社区居民会客厅”,把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成政治引领、便民服务、议事协调、基层治理、教育培训和文明实践“六大中心”,实现聚功能、聚服务、聚人气、聚民心的强大功能。
打造小区红色阵地。由组织部门牵头,联合自然资源局、住建局、民政局、房管中心等部门,开展社区服务用房清理移交行动,清理移交社区综合服务、物业、养老、教育等服务用房面积1.2万余平方米,统一打造、一体推进,有效解决小区服务阵地不足问题。建立“全域党建引领、行业部门主管、街道社区主抓”的物业服务管理工作体系,成立物业服务行业联合党委,采取单建、联建、挂靠建等方式,建成物业服务企业党组织35个,实现党的组织、活动、作用全覆盖。
健全网格微型阵地。按照“便于管理、规模适当、界定清晰、全面覆盖、不留空白”的原则,推进“多网合一”“一网多融”,织密网格体系。全县14个社区共划分基础网格139个、专属网格347个。结合网格内党员群众职业特点、群体特征,因地制宜打造网格工作站158个,把党建阵地和旗帜延伸覆盖到服务群众最前沿。汉城街道北关社区劳动街小区网格工作站融合学习、活动、服务、调解、议事等功能为一体,延伸了党建工作触角,缩小了服务半径,提升了治理时效。
队伍专业化破解“谁来治理”难题
育好社区干部。深入实施“头雁培强、群雁培优、雏雁培壮”雁阵工程,通过结对帮带、实践锻炼、搭台压担等方式,打造一支标杆型、引领型、先锋型社区干部。常态化开展“逐社区观摩”、“大比武”擂台赛、“四色评定”、书记论坛等活动,让社区干部在实践一线锻造提能。依托县委党校和党员干部培训基地,每年对126名社区“两委”干部进行全覆盖轮训,提升专业能力和素养;建立社区工作者工作报酬正常增长机制,全面落实社区工作者“3岗12级”薪酬体系;拓宽社区干部“上”的渠道,面向社区党组织书记定向招录公务员、招聘事业编工作人员,让社区干部干有能力、干有激情、干有奔头。
配强网格队伍。印发《关于选配社区网格专干和专(兼)职网格员的通知》,明确人选标准和资格条件,优先选聘综合素质高、服务意识强、社情民意熟的党员担任网格专干和专职网格员。同时,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凝聚社区民警、退职干部、“五老人员”“一约四会”自治组织等力量参与到网格管理中来。目前,全县社区共有网格专干14名、专职网格员486人,均纳入社区工作者队伍管理,每月发放工作津贴1500元。
凝聚党员力量。建立“定岗管理、动态管理、示范管理”机制,对社区自有党员设岗定责,实行积分管理,组织党员主动认领治安巡逻、纠纷调解、公益服务等岗位,近距离服务居民群众;对两新党员实行动态管理,依托暖“新”驿站,引导两新党员通过爱心配送、隐患报送、文明随手拍等方式参与社区治理;对报到党员实行示范管理,组织在职党员就近编入党员先锋队、党员示范岗,健全完善“群众点单、社区派单、党员接单”模式,组织报到党员认领“微心愿”,帮助解决社区居民急难愁盼问题。
服务常态化破解“不善治理”难题
党群服务常态化。大力推进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优化党群服务中心功能设置,全面推进行政审批、便民服务、就业服务等各类服务事项下沉社区,统一印制民政、就业、医保、卫健等11大类60余项内容的服务指南,让为民服务便捷化、高效化。大力推行首问负责制、全程代办制、服务承诺制,做到“一窗式受理、全科式服务”,实现群众“最多跑一次”的服务承诺。严格落实社区干部坐班值班制度,每天1至2人常态化坐班,其他干部随叫随到,确保党群服务中心“大门常开、服务常在、群众常来”。
志愿服务常态化。建立供需对接机制,形成“需求上报—资源对接—服务共享—难题共解”常态化志愿服务闭环机制。深化“双报到双服务双评议”活动,组织全县机关企事业单位7657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常态化开展创文固卫、理论宣讲、法律援助、爱心义诊等志愿服务活动。创新“党建+”志愿服务形式,广泛动员社区退休干部、律师、医生、民警、“两代表一委员”等党员,先后成立“三张调解室”“老岳来帮忙”等20余个志愿服务品牌,为社区居民提供精细化、项目化服务。去年以来,社区党员志愿者先后认领“微心愿”3400余个,帮助解决社区居民实际困难800余个。
暖“新”服务常态化。由两新组织党工委牵头,会同市场监管、民政、交通等部门和乡镇(街道)组建暖“新”联盟,扎实开展两新组织“两个覆盖”百日攻坚行动,着力提升“两个覆盖”质量。加大对新就业群体关爱力度,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网格工作站、小区红色阵地等载体,高标准建设58个暖“新”驿站,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充电、打气、加水、热饭、歇脚等暖“新”服务,增强新就业群体的融入感、幸福感和认同感,引导他们争当行走的“移动探头”、城市的“小巷管家”,凝聚社区治理新生力量。
保障多元化破解“合力不足”难题
完善考核考评机制。把城市基层治理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党建和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与街道社区干部年度绩效考核奖励和评优评先相挂钩,作为驻区单位年度考核和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工作落实不力、效果不实的给予通报批评,在评优评先中予以一票否决。同时,把社区治理成效作为“五星”支部创建的重要依据,对于出现安全事故、非正常上访、商户投诉、违法违纪等负面舆情的社区,列为软弱涣散党组织,由街道党工委派出工作组予以整顿提升。
完善议事协商机制。坚持“大党建”理念,构建条块结合、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的城市基层治理工作格局,定期召开驻区单位参与的城市基层治理联席会议,对创文固卫、物业规范、小区配套建设等工作进行研究谋划、督促落实,凝聚共建共享合力。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的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三方联动”机制,每月牵头召开1次“三方联动”议事会议,共商解决群众反映的物业服务等方面的难点堵点问题。
完善多元共治机制。由社区党组织牵头建立居民自治机制、民主协商机制,通过搭建居民议事会、理事会、恳谈会等民主议事、民主协商平台,广泛动员辖区居民、党员、驻区单位、企业商户、新就业群体等多元主体代表参与,多渠道、多方式充分听取社区居民代表意见建议,共商处理社区事务。汉城街道通过搭建“老旧小区改造诸葛会”“百脑议事会”等议事平台,引导辖区“五老人员”、在职党员干部、企业商户等积极参与、出谋划策,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居民自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