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版:党建动态

中国城市报 2023年12月18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

深化基层党建示范社区建设

■中共广州市荔湾区委组织部 《 中国城市报 》( 2023年12月18日   第 29 版)

  广州市荔湾区环市西苑社区开展“踔厉奋发·党旗红”情暖端午主题党日活动。

  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区建设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聚焦“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大维度,在全区选取46个社区,试点推行基层党建示范社区建设,切实把党的组织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社区治理效能,有效打通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最后一公里”。

  聚焦政治引领构建上下贯通的组织体系

  深度嵌入城市基层党建总体格局,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和工作机制,推动党的组织体系和基层治理体系深度融合。纵向贯通打造“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楼栋(单元)党小组—党员责任区”五级组织体系,建立201个社区党组织、1044个网格党支部、2万余个党员责任区;横向吸纳978名驻地单位、公安民警、居住地党员等群体,整合工作力量,全覆盖建立社区“大党委”;以党建为纽带,探索成立物业服务企业党组织24个,链接社区社会组织2389个,着力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穿透式社区治理体系。统筹抓好社区干部队伍建设,社区党组织书记和居民委员会主任100%实现“一肩挑”;出台工作办法,规范社区组织员招聘管理,按照最高1:3比例,增配社区组织员99名,党组织和党员在社区一线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聚焦自治强基构建共建共治的治理格局

  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依托社区“大党委”,搭建便捷易行的议事协商平台,广泛推行“社区民情议事会”“玻璃屋议事厅”“榕树头下议事组”等系列民主协商模式,突出抓好无物业小区管理,引导广大群众有序参与社区治理。今年已累计推动加装电梯110台,民主表决通过16个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推动建立业主组织72个。强化党员在社区治理中的主体作用,持续深化“访千家进万户听民意解民忧”“党员回社区报到”“双微双愿”等系列行动。全区6万余名党员回社区报到服务成为常态,累计圆梦微心愿3770个,150个微项目成功落地,覆盖群众近10万人次。

  聚焦法治保障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加快推动民主法治社区建设,夯实依法治理的根基。健全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深化“一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引进172名律师定点社区服务,建成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195个,提供全天候、不打烊式法律服务,答复群众法律咨询5472件次,受理并指派法律援助案件684件。发挥社区干部、人民调解员、网格员人熟、地熟、事熟优势,培育“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781名,常态化拉网式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法治宣传,广泛开展普法宣讲130余场次。今年以来全区调解案件1688宗,化解矛盾纠纷1686宗,成功率99.88%。

  聚焦德治教化培育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有效提高城乡居民的道德修养和文明素质。依托“区—街—社区(经济联社)—驿站”四级党群服务阵地体系,建立309个党群服务阵地、22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按照“一月一主题”,深挖西关民俗文化资源,常态化开展“西关粤剧圈”“红色故事会”“名医名师名匠志愿服务”等特色活动,覆盖辖内群众120余万人。聚焦“一老一幼”、残疾人、军烈家属等特殊群体需求,整合机关党组织力量,大力推行“十百千万”党旗红、“帮帮看家”信息无障碍服务项目、“善城暖屋”等一批基层党建创新项目,建成颐康服务站182个、长者饭堂103个,为全区1023户视力残疾人全覆盖完成信息无障碍居家改造工程,加快营造“尊老爱幼、扶残助弱”的社区氛围。坚持以党风带民风,积极开展“文明家庭”“文明单位”“文明志愿者”等评比活动,推荐“广州好人”28名、“广东好人”15名,引导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

  聚焦智治支撑搭建科学高效的运作平台

  坚持科技赋能,积极探索推进数字赋能治理现代化社区建设,提高社区管理精细化水平。依托数字赋能平台,创新建立街道级数据池,联动民政、来穗、公安等部门,联通市、区、街道、社区四级数据,梳理社区人口信息115万条、房屋信息9.4万条,有效打通“信息壁垒”、避免“信息孤岛”。拓展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构建门禁、视频、人脸、车辆、网络等治安防控多维信息感知圈,大力推进“雪亮工程”“智慧小区”建设,建设联网可调控的一类视频点3237个、二类视频点10.9万个、联网7641个,累计为21550余栋楼宇加装视频门禁系统。梳理整合政府、社区、企业、各类服务机构资源,建立“随时约网上驿站”,上线党务居务、生活服务等13类100个功能服务项目,实现社区服务“随时随地随心约”,注册人数超24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