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版:悦读

中国城市报 2023年12月11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慷慨志气塑英魂

——读辛更儒《辛弃疾新传》

■赵昱华 《 中国城市报 》( 2023年12月11日   第 23 版)

  作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以壮志未酬的悲剧英雄形象为世人所熟知,对其的历史研究向来是宋史的热点话题。而《辛弃疾新传》一书,正是宋史专家辛更儒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对辛弃疾研究成果的整合。

  

  辛更儒自1979年发表了名为《辛弃疾南归后并无“潜入金国”之事》的学术论文以来,数十年间对辛弃疾的研究从未中断,围绕辛弃疾展开了大量的历史研究。《辛弃疾新传》一书中整理集纳了很多作者原有的研究成果,并纳入了时间的维度下,让读者得以顺着时间和逻辑两层维度,以此将辛弃疾的人生置于时代的大背景下进行解读。

  

  书中大体采用了编年的叙事顺序,采用了大量的诗词、对话、碑文等历史资料,围绕辛弃疾这一人物,展开了对其人物命运的考察和对南宋抗金历史的窥视与评判,其间夹杂了不少与辛弃疾有着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为读者勾画了一个真实而客观的人物形象。

  

  在诗词之外,辛弃疾最被津津乐道的,便是其年轻时斩杀叛将,南渡归宋的壮举。金海陵王完颜亮横征暴敛,在山东激起了大规模的起义,年轻的辛弃疾出于爱国热情,果断投身起义的大军。在此期间,他曾两度追捕起义军中的叛将,其一是斩杀盗印潜逃的僧人义端,其二则是率五十轻骑于万军之中擒获张安国,这一事件令其声名大噪。但这两次追捕叛将的行为,在以往的历史考究中多有混淆,乃至加入了并不存在的虚幻迷雾。而辛更儒扎根于史料,耐心发掘,大胆质疑,明晰厘清了这一历史事件,从前后关系、外部环境、地理因素等多方面要素出发,分析论证以往说法中的不合理之处,达到了去伪存真的史学要求。

  

  令人惋惜的是,辛弃疾立下了擒拿叛将、南渡归宋这样的大功以后,却因为出身北方,受人歧视猜疑而被排斥,仅被任命为江阴军参判这样从八品的小官。原本主战的宋孝宗赵昚(音同“甚”),也在符离之战溃败以后,草草结束了隆兴北伐,转向了屈己求和的立场。

  

  辛弃疾著名的《美芹十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的。在举国上下弥漫着失败主义、踌躇不前的时刻,辛弃疾却一反朝堂畏敌苟安的主流,坚定不移地站在了抗争一方,同时提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希望借此扫清朝堂上下的消极情绪。辛更儒解读了《美芹十论》,他认为,《美芹十论》不仅是辛弃疾主张以战取胜战略思想的具体体现,其作文目的中,说服举棋不定的南宋统治集团、坚定斗志同样占有很高的比重,这也正是《美芹十论》中不吝笔墨地讨论宋金之间形势与举措的原因。

  

  符离之败,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正是源于南宋的机会主义——寄希望于局部的战役而非战略的决战。而在主动进攻受挫以后,速胜主义又迅速转变为了失败主义。

  

  辛弃疾则不同,他力主采取积极防御,在长期的相持中“以守为战,寓战于胜”,在一次又一次的小规模胜利中积累经验和信心,最终寻求与金朝进行战略性的决战,毕其功于一役。

  

  可悲的是,尽管辛弃疾在《美芹十论》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对抗强金的战略思想,却因其主战的立场和卑微的官职被弃之不用。多年以后,当他再度目睹韩诧胄那充满机会主义的北伐之时,也只能悲叹一声“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南宋的掌权者们,总是重复着从速胜主义到失败主义的覆辙,可悲!可叹!

  

  辛弃疾至死未能重返故乡,他是暴病而亡的。我们不知道韩诧胄那场失败的北伐对他造成了多大的打击,然而那份对国家命运的期望与无奈,对民族的热情与愤慨,终究汇聚成了跨越千年的呐喊:“杀贼!杀贼!”如今我们阅读传记,依然能感受到辛弃疾的慷慨志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