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10月22日,梅兰芳出生在北京的梨园世家。他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1岁登台;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梅兰芳小时候相貌平平,资质一般,但是刻苦努力。他19岁时,技艺娴熟,身段唱腔俱佳,成为当时北京城的名角儿。
梅兰芳敢想敢干,乐于学习。在他的艺术人生如朝阳冉冉升起之时,国际戏剧界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西方的先锋戏剧运动纷纷向东方取经,以期与东方戏剧在反自然与反现实主义的斗争中结成同盟。梅兰芳注意到了这种局势的走向,开始思考走出国门的可能性。
1919年,梅兰芳访日公演,首次亮相国际舞台。1924年,梅兰芳再次访日,1930年访美与1935年访苏公演也相继大获成功。于是,梅兰芳成为了国际公认的伟大戏剧演员。
梅兰芳的海外公演,在当时就引起了很大轰动,留下了大量关于演出和文化交流的宣传报道与评论。长期以来,这些资料只以片段形式零散见于学者相关研究著述中,没有被集中地、系统地翻译、编辑。这对于梅兰芳研究与中国戏剧研究而言,不能不说是一大空白。
这套《梅兰芳菲》是首次以中文译本全景式展现梅兰芳在3个国家访问演出的海外文献集合。梅兰芳纪念馆历时6年之久,举中、美、日、俄四国学者之力,遍访多家博物馆、档案馆,搜集史料、查验资料,编撰而成这套近2000页、数百万字的三卷本典藏版丛书。这是“梅学”的学术结晶,也是“梅迷”们的珍贵收藏。展卷阅览,可以回溯梅兰芳的戏剧生涯与中国戏曲在那个时段的发展面貌。
梅兰芳是应财阀邀请赴日交流演出的。这在当时是有争议的,可这确实也是提升中国戏剧国际地位的好机会,也是通过中国戏剧传播中国文明和文化的重要途径。梅兰芳访日公演效果理想,日本媒体和文人纷纷撰文称赞他是“天底下第一美人”“人如花,花如人”。一些日本名作家深深地为梅兰芳所折服,觉得他的台词、唱腔、音乐和身段的和谐统一非常神奇。部分日本学者则借此向民众科普中国戏曲,分析中国戏曲有别于西方歌剧的特殊审美。
梅兰芳访美相较他的日本之行更成功,因为这是中国演员第一次出现在西方舞台上,需要克服更大的历史文化障碍。访美之前到位的规划、包装与宣传,让美国观众对独特的中国文化艺术十分感兴趣。梅兰芳卓越出色的表演艺术征服了观众,大多数的美国评论家都给予了赞誉,还有评论家建议美国戏剧界通过借鉴中国戏剧艺术来重新审视美国的戏剧文化条件和实践。
梅兰芳在苏联的表演同样获得了大量的好评。梅耶荷德、爱森斯坦等苏联戏剧家都很欣赏梅兰芳,他们认为中国戏剧的特色优势在于综合艺术,很适合“舞台经济”的程式化方法和演员训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德国戏剧名家布兰希特在观看梅兰芳的访苏演出之后,发现中国戏剧的许多技巧,比如走步、云手以及舞台背景都是象征性的,演员在演戏,观众在看戏,这种明确的意识更有利于观察演出的效果。梅兰芳的表演形式进一步启发了布兰希特关于陌生化效果(间离效应)的思考,使其构建了一套更加宏观的戏剧表演理论,深远地影响了20世纪的戏剧和电影表演。
这套书以详尽的资料呈现了梅兰芳国际出访的盛况。很多戏剧演员向梅兰芳求教技艺,各国媒体纷涌而至,溢美之词遍布刊物。宴席大摆,名士云集,合影留念,影像留痕。全书图文并茂,还收录了很多观演者的日记、记录,直观呈现了梅兰芳的受欢迎程度。梅兰芳的成功与声望对奠定京剧的“国剧”地位至关重要,他的国际公演也促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输出,并且推动了中国戏剧的改革。
最后,夸夸这套书的装帧——封面设计大方,内文版式规整;书封展开后是大海报,观赏效果强;空腔书脊,平摊度好;匣套呈大红色,富有中国韵味,且可以打开,避免了书拿出来塞不回去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