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乡村振兴

中国城市报 2023年05月01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四川省彭州市:

产业“蔬”畅文旅馨“乡”

■中国城市报记者郑新钰 《 中国城市报 》( 2023年05月01日   第 14 版)

  这幢结合了川西林盘风格的复合形式建筑位于彭州市蔬香大道南侧,包含餐饮、展陈、休闲会晤等功能。

  彭州市濛阳街道桂桥村的天府蔬香博览园内,设计感十足的特色儿童无动力娱乐设施颇为醒目。

  凌晨时分,城市街道上还是一片寂静,但四川雨润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已经热闹了起来——销售者麻利备货,满载着蔬菜的卡车进进出出……一派繁忙景象。

  

  走进该交易中心办公大厅,电子大屏上清晰地显示着市场内的实时动态;另一边的屏幕上,蔬菜价格“彭州(雨润)指数”一目了然。

  

  这座交易中心是国家级蔬菜水果专业批发市场,其所在地——四川省彭州市是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十大蔬菜生产基地之一,一直承担着为四川乃至全国“菜篮子”保供的重任。

  

  近日,中国城市报记者在彭州采访调研期间了解到,近年来,该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的方式,集中化展示彭州蔬菜形象,体验化传播彭州蔬菜品牌。

  

  产业寻求新增长点

  

  春日的彭州,广袤的土地上铺满青绿。在位于濛阳街道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上,农民忙着育苗,农机忙着作业。和煦的春风中,各种蔬菜欣欣向荣。

  

  “南有彭州,北有寿光。”从2010年开始,中国·四川(彭州)国际蔬菜博览会落地彭州。该市也成为继山东寿光后,国内第二个承办蔬博会的城市。据介绍,2022年彭州市蔬菜种植面积82.2万亩(含复种),总产量达235万吨,产值37亿元。

  

  在天府蔬菜种苗繁育中心智能玻璃温室大棚里,中国城市报记者看到嫩绿的蔬菜从育苗床上破土而出。“没想到这么多种类的蔬菜品种可以相互嫁接,现代化的育种技术真是越来越厉害了。”来自成都的考察团正在了解种子和种苗的专业知识,体验现代农业技术的魅力。

  

  一粒良种背后,是现代化的种业体系。近年来,彭州市围绕创建省级天府蔬菜种业园,设立科研平台、院士工作站、人才服务站,与四川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深度合作,开展蔬菜种子种苗研发、高效绿色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蔬菜采后生鲜加工与物流保鲜技术研究、蔬菜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等全产业链研究。

  

  任何一种增长模式都无法一劳永逸。经过多年的发展,彭州的蔬菜产业也面临成长新烦恼:区域经济拉动效应弱,缺乏创新增长点,推进乡村振兴产业链升级慢……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要让特色产业为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他们的收入来源。”浙江工商大学文化和旅游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易开刚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完全依赖种植业,那么村民的经济能力和发展能力都会相对较弱;而且农业本身是“看天吃饭”,脆弱性较强。所以单靠农业实现乡村振兴是很难的。“乡村文旅振兴或者乡村文旅创业,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很重要的产业路径选择。”他说。

  

  为此,彭州市积极搭乘农商文旅体融合的快车,多点齐发,继续探索优化完善蔬菜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的新路径。

  

  因地制宜激发内生动力

  

  夜幕降临,位于彭州市濛阳街道桂桥村的新晋网红打卡点——“C+艺术天桥”灯光亮起。这座天桥以独特的荷叶为造型,桥体将天府蔬香博览园内南北各点位串联起来,使得整个线路完整且层次丰富。

  

  一座造型时尚的天桥在大城市中本是寻常景观,但到了村镇就成了新鲜事物。中国城市报记者在桥上看到,不少村民化身“网红达人”,拍摄短视频宣传着家乡的特色景致;桥下,人们遛娃、K歌、散步、跳舞……天桥已然成为周边村民及居民茶余饭后的休闲区域。

  

  “非常喜欢也非常自豪。”一位本地村民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网红天桥提高了家乡的知名度。“过去我的家乡不为外界所知,现在外地游客都会慕名而来。”

  

  这座桥的设计师是乡伴文旅集团创始人、董事长朱胜萱。2021年底,受彭州市委、市政府邀请,朱胜萱的团队进驻彭州,探索以文旅手段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型。

  

  “一开始要做彭州这个项目时,我的团队成员是反对的。”朱胜萱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因为彭州本身并不是乡村休闲目的地,在此做项目让团队成员心里“很没底”。但后来在他的坚持和说服下,大家“妥协了”。

  

  朱胜萱如此坚持,是因为他发现,如果项目依托的资源本底具有稀缺性,那么就难以形成可复制的商业模式。“在彭州,我们打造的是一个农商文旅体融合项目,期望项目做成后,能够为全国其他地区,尤其是农业产业技术、种植、交易已经走在行业前列的地方,提供一个可学习借鉴的样板。”他说。

  

  今年3月,彭州天府蔬香博览园营业,园内形成“蔬菜+亲子”“蔬菜+文旅”“蔬菜+会展”“蔬菜+体育”等特色产业集群,凝聚了品牌活力。

  

  在天府蔬香博览园内,一座“长”在菜地里的奶白色圆弧形建筑格外引人注目。这座建筑名为“菜菜成长中心”,是一座以亲子为主题的民宿。其中还搭配了蔬菜主题餐厅、自然课堂教室、儿童泳池、无动力趣味互动装置等配套设施。

  

  “功能很齐全,房间有特色,细节考虑得也很周到。小孩子肯定会喜欢这里。”在成都生活的李女士提前过来采风,她计划年假期间携家带口到此度假。“周末可以带上家人、邀请朋友来这里玩。从成都市区开车过来四五十公里,还是很方便的。”

  

  朱胜萱虽是做乡村民宿起家,但在他看来,民宿只是进入乡村的基础设施。“民宿是推动乡村发展的一个‘零配件’,就好比一辆汽车必须要有轮胎,虽然必不可少,但不能夸大它的作用。”朱胜萱认为,商业模式是可以复制的,但在具体做设计时,要做到与在地文化结合,因地制宜打造出不突兀、能与当地相融的项目,不能只是简单照搬。

  

  中国城市报记者在天府蔬香博览园看到,整个园区的建筑风格沿袭传统川西建筑语言形式,兼备餐饮、休闲、观赏体验、会晤等功能;国内首个以蔬菜农业为主题的乐园也落地于此。

  

  在这里,相关文旅企业及机构可以利用农业生产、植物科学、农业文化等资源来设计一系列研学产品,形成多条独特的研学路线。与此同时,稻田菜地、溪流、鸟鸣虫声……乡间野趣赋予的无穷魅力,都会使游客收获“归园田居”般的惬意和自在。

  

  重新认识脚下土地

  

  乡村文旅项目不仅要吸引城市居民,更要改善本地村民的生活空间,为他们提供一种新的生计方式,让其产生归属感和自豪感。

  

  在位于彭州市蔬香大道北侧的“C+农创集市”,返乡创业青年“小朴朴”正忙着招待客人。这个集市是将原本闲置的小镇广场进行提升改造,现已成为集零售、特色餐饮、互动娱乐于一体的休闲空间。

  

  “我们小团队由5人组成,大家从小就认识,现在都回来一起创业。”“小朴朴”说,家乡的变化不仅让他们感受到了满满的幸福感,更让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乡村经过设计改造后,不仅让村民重新认识了脚下这片土地,更让来自城市里的奋斗者、寻梦者可以找到一块自我成长之地。

  

  95后女孩贾涵宇自小在城市里长大,2020年她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贾涵宇学的专业是UrbanDe-sign(城市设计),毕业后的她本来一心留在大城市,但“误打误撞”来到了乡村做设计。

  

  青春活泼、光鲜亮丽、穿着时尚,刚来到这里的贾涵宇有些“水土不服”。理想与现实的碰撞让她产生了很强的抵触感。但2年多下来,跟着项目一起成长的贾涵宇发生了很大变化,用她的话说,自己像是被打碎又重组了一次。“乡村带给我的是一次心灵的洗涤,让我更加包容。我开始去聆听而非表达,去观察而非马上去对事物进行定义和判断。”她说。

  

  “项目已经结束了,接下来你会回到城市还是继续留在乡村?”面对中国城市报记者的这个问题,贾涵宇笃定地回答:“这二者现在对我来说都一样,我既热爱城市中的车水马龙,也热爱乡村里的泥土芬芳。我对自我生命的接纳程度变高了,相信将来无论在哪里工作都会有获得感。”

  

  “在我看来,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非常大。”复旦大学旅游学系副主任孙云龙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人跟自然的角度来讲,它是一种修复形式;从人跟文化的角度来讲,它是一种传承渠道;从人跟人的角度来讲,它是一种更广泛、更平等的交流接触方式。“对于整体发展而言,一些问题的答案可能就在乡村。”孙云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