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理论

中国城市报 2023年03月20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科学认识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辩证关系

■王昌林 《 中国城市报 》( 2023年03月20日   第 16 版)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立足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统筹发展和安全作出的战略决策,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准确把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构想。”为此,必须科学认识和把握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循环的关系,使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形成更高质量的国内大循环和更高水平的国际循环,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循环的联系和区别

  

  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循环都是保证一个国家经济循环运行的重要条件,二者是紧密联系的。在全球化背景下,一个国家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的持续不断循环往复是国内国际循环相互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国内大循环的畅通运行很难离开国际循环。以生产环节为例,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推动下,各经济体国际化程度提高,产业链供应链对国际循环的依赖度不断增强,大到一个产业发展、小到一个产品生产,都很难脱离国际循环。从消费环节看,国内国际消费也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一个国家既要消费自己生产的产品,也要出口或进口必要的产品。此外,分配、流通环节的国内循环也与国际循环有紧密的联系。另一方面,国际循环要通过国内大循环发挥作用。促进国际资本、国际要素、国际市场更加紧密与国内的要素禀赋和市场需求相结合,能够更好推动一国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例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很好地与我国劳动力、土地等要素结合,提高了要素配置效率,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也要看到,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的地位、作用和功能也是有所不同的。国内大循环是主体,具有基础性、主导性作用。国际循环主要是服务于国内循环的。因为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的主要目的都是提高本国人民的福祉,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当前,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发生变化,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加速演变,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进一步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更多依靠国内市场和国内经济循环实现发展,但也不是要关起门来搞封闭式国内循环,必须立足国内大循环,发挥比较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通过内循环牵引外循环,形成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互促共进的良好局面,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

  

  构建新发展格局体现了国内国际双循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相互促进的客观要求。一方面,必须发挥国内大循环的主体作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已经在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转变,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在90%以上,其中有7个年份超过100%。当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正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必须进一步把发展的立足点放在国内,充分挖掘内需潜力,更多依靠国内供给保障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有效应对外部冲击带来的影响,保证我国经济正常运行和社会大局总体稳定。同时,我国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优势突出,具备建设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良好基础条件。

  

  另一方面,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也要更好推进高水平国际循环,向国外市场提供高性价比产品服务,同时充分利用国外的生产要素,努力实现内循环为主、外循环赋能、双循环畅通高效。目前我国总人口约占全球总人口的18%,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比重为18%左右,但石油储量、天然气储量、耕地面积占全球比重分别仅有1.5%、4.47%和8.7%,要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需要进口必要的资源和初级产品,提升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循环能力。吸引集聚全球优质资本、技术、人才等资源,有利于改善国内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增强出口商品和服务竞争力,有利于推动国内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步伐。

  

  着力提升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循环相互促进水平

  

  新征程上,我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着力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

  

  要推动国内国际生产的联动循环。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加速演变,呈现收缩化、本土化、区域化等趋势。对此,要围绕重点产业链,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要推动重点产业在国内外有序转移,支持企业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促进内外产业深度融合。

  

  要推动国内国际科技创新的联动循环。要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一体设计,实现有效贯通。一方面,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另一方面,要发挥我国科技人才规模庞大、应用场景丰富、市场需求大等优势,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要加强人才国际交流,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

  

  要推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联动循环。关键是要加快建设强大的国内市场,进一步增强对国际资源要素的吸引力。要落实好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着力扩大有效投资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同时,要完善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促进内外贸法律法规、监管体制、经营资质、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相衔接,推进同线同标同质。优化国内国际市场布局、商品结构、贸易方式,提升出口质量,增加优质产品进口,实施贸易投资融合工程,构建现代物流体系。

  

  要推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的联动循环。人才、资金、技术、初级产品等生产要素是经济供给系统最基本的微观构成,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必须加强重要资源的联动循环,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要扩大市场准入,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积极扩大先进技术、重要设备、能源资源等产品进口。要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为外商来华从事贸易投资洽谈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保障外资企业依法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招投标、标准制定,加大知识产权和外商投资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推动外资标志性项目落地建设。要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高标准经贸协议,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要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多元拓展油气、粮食等重要初级产品进口来源,有效利用国际资源。(作者系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