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设施农业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为护航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馨毓君子兰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孙素云建议,进一步完善设施农业保险理赔机制,加大设施农业保险力度。
设施农业是在环境相对可控条件下,采用工程技术手段,进行动植物高效生产的一种现代农业方式,涵盖设施种植、设施养殖和设施食用菌等。它能有效提高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以及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推动传统种植业养殖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从务农向农业产业工人转变,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和农业增值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设施农业在具有使用期长、效益高等特点的同时,也因一次性投入高,容易遭受风灾、雪灾、冰雹、洪水等自然灾害的侵袭,从而产生比露地种植更大的损失。保险是分散农业生产经营风险的重要手段。孙素云在走访调研中发现,设施农业保险理赔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赔付率有待进一步提升。
“例如,因大风、暴雨等极端天气,投保农户50米长的大棚塑料薄膜出现了5米长的破损。对此,保险公司通常仅赔付农户5米长薄膜的损失。”孙素云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这种赔付方式能减少投保农户损失,但不能充分发挥保险的风险保障功能,因为出现破损的塑料薄膜往往需要整体撤换,这意味着农户还要承担另外45米长薄膜的损失。
“此外,保险保障范围较为单一。大部分设施农业保险仅对设施进行赔付,设施内作物不在赔付范围内。”孙素云举例,对于因极端天气遭受损失的投保农户,保险公司往往只负责赔偿大棚出现的问题,对棚内的作物损失不予赔付。
在孙素云看来,完善农业保险体系有助于实现农民群众得实惠、乡村产业有保障、财政补贴有效率、保险机构可持续的多赢格局,有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孙素云建议,加大设施农业保险力度,扩增设施农业的保险品种,推进新产品与新模式试点,提升风险保障水平;针对不同主体创新保险产品,对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形成有益补充,满足不同农户多元化、多层次风险保障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