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基层守正创新 换取文化振兴“谷满仓”
“好!”“过瘾!”回忆我在河南省安阳市滑县留固镇第二寨村完成参加全国两会前的最后一场大戏演出,现场人头攒动、掌声阵阵、喝彩不断。
今年是我担任全国人大代表的第六个年头。作为一名长期扎根一线、送戏下乡的豫剧演员、戏曲文艺工作者(国家一级演员、河南省鹤壁市豫剧牛派艺术研究院院长),我对“把舞台搭在基层,把文化盛宴办在群众心坎上”有最真切的感受。
唱腔中的乡音、双脚下的乡土,长期带着团队扎根田间地头,一天三场戏连轴转,我看到的是老百姓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他们对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应该让艺术家们经常性地来到农村输送更多精神文化食粮。”“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希望在基层助力发展培育更多的优秀文艺工作者,创作出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具有乡村气息的文艺作品。”这些都是我在演出间隙,走访群众座谈调研收集到的真实意见。
“乡村如何获取更优质的精神文化食粮?”“文艺工作者如何更加紧贴时代脉搏?”“传统优秀文化戏曲如何传承创新?”自然成了我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后经常思考的课题。
在网剧、短视频溢满手机端的今天,为了不断适应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近年来我一直在守正创新的路上积极探索:登台表演历史大剧,借古颂今,群众们感觉很“解渴”;演绎现代基层典范,人物鲜活、题材真实,引发基层干部和群众的强烈共鸣;出演爱国题材豫剧电影,人物塑造生动,催人泪下、发人深省……为了让更多人欣赏到优秀豫剧作品,我和团队去年把爱国题材《许穆夫人》、新版《七品芝麻官》大戏用电影的方式展现,在网络平台广受好评。
今年两会上,我依然为优秀戏曲文化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号召加大扶持文艺大军,引导文艺工作者多到基层、为民服务;同时力推新时代的艺术家,为青年演员提供发展平台,让老艺术家有学生可带、有责任可担当。
艺术工作者的命运是自我掌握的。如果不能扎根基层、服务人民,就缺少艺术灵感的源头,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都是站不住的,这是我从事戏曲创作工作多年来的感悟。同时,在文化创新方面要秉持对文化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避免一味追求流量而完全娱乐化。守住底线才能守住观众,希望更多优秀传统文化在好的平台得以恢复、传播,更多名家名作能后继有人。(中国城市报记者张永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