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向港股市场冲击的卫龙美味全球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卫龙”)又有了新动作。
近日,卫龙更新了其港交所聆讯资料,业绩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卫龙总收入为22.61亿元,净利润亏损2.61亿元。
在辣味休闲食品企业中排名第一的卫龙,为何会净利亏损?又该如何提振其业绩?疫情常态化下,卫龙是否有望年内成功冲击“辣条第一股”?
上半年亏损受多重因素影响
“辣条一哥”卫龙加快了冲刺港股市场的步伐。不久前,卫龙再次更新招股书,摩根士丹利、中金公司和瑞银集团担任联席保荐人。实际上,此次招股书更新前,卫龙分别于2021年5月、11月及今年6月向港交所递交了三次招股书,但通过聆讯后未见有进一步行动。
根据卫龙更新的聆讯资料,今年上半年,卫龙由盈转亏。2022年截至6月30日,前六个月,卫龙录得收入22.61亿元,利润亏损2.61亿元。而卫龙于2019年、2020年和2021年分别录得收入约33.85亿元、41.2亿元和48亿元;2019年、2020年和2021年分别录得年内利润约6.58亿元、8.19亿元和8.27亿元。与之前的财务数据相比,卫龙今年上半年度业绩单显然不太好看。
对于利润亏损原因,卫龙称,主要是由于与前投资有关的一次性的以股份为基础的付款,部分被其毛利于同期由人民币8.50亿元增至人民币8.62亿元所抵销。具体来看,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调味面制品上半年销量出现下滑。业绩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卫龙调味面制品的销量为81589吨,较2021年同期的94670吨有所下降,业务收入减少了4.3%,毛利率也由2019年的37.2%连续下滑至目前的34.8%。与此同时,卫龙的盈利能力也在遭受考验。根据招股书,卫龙2019年、2020年、2021年的净利润率分别为19.4%、19.9%、17.2%。
对于毛利润下滑,卫龙在此前的公告中称,辣条产品的毛利润下降是疫情之下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为了应对原材料涨价,卫龙自2022年5月起对主要产品进行提价。
然而,从上半年业绩来看,提价似乎并未对拉动业绩产生足够有效的结果。聆讯资料显示,上半年调味面制品收入减少,主要归因于疫情复发对生产及交付产生影响;以及在2022年上半年对主要产品类别进行最新产品升级而作出价格调整,致使客户需要一定时间应对该价格调整,因此受到暂时性的影响。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卫龙净利亏损,受三方面影响。首先是受疫情影响,人员流动减少,市场相对疲软,消费受到抑制;其
次是原材料涨价、成本升高,利润空间被压缩;最后是卫龙价格提高,竞品增多且价格便宜,导致部分客户流失。”
此外,IPG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产品缺乏创新,竞争力下降也是造成卫龙净利亏损的原因。
盈利模式亟需调整以提振业绩
2001年,第一根卫龙辣条在河南省漯河市诞生。至此,卫龙产品凭借较好的口感,开始扶摇直上。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按2021年零售额计,卫龙在辣味休闲食品企业中排名第一,市场份额达到6.2%,超过后四家企业的份额总和,且在调味面制品及辣味休闲蔬菜制品细分品类的市场份额均排名第一。
尽管市场份额所占比重较大,但难逃净利亏损的命运,其盈利模式是否存在问题?
“卫龙的盈利模式可能存在产品线过于单一和对单品市场过度依赖问题。”柏文喜称,现阶段卫龙应不断加强产品创新,丰富产品线的同时强化营销力度和提升企业运营水平来提振业绩。
“卫龙在辣条产品中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可以说是龙头老大,但从产品配置上看,辣条在主营业务中占比过高,就存在可持续性发展的风险,影响公司的利润空间。”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阶段需要给客户一定的时间适应产品价格的调整,并尽可能地降低生产和管理成本,也可以改变经营模式,开发周边衍生产品,提高利润。
实际上,卫龙产品单一一直被业内诟病。据了解,现阶段,卫龙的产品可分为调味面制品(大面筋、小面筋、麻辣棒、小辣棒、亲嘴烧等);蔬菜制品(魔芋爽、风吃海带等)以及豆制品和其他产品(软豆皮、78°卤蛋、肉制品等)。
在宋向清看来,卫龙在战略上忽视了辣味休闲食品的市场容量及增量限制,没有为企业预置市场和利润的第二增长点。同时,卫龙忽视了消费者对健康观念的重视,营销策略和品牌形象塑造缺乏创新和集成。再加上卫龙对上下游产业链供应链缺乏共建共享市场意识,侧重于自我调节和单兵作战,导致风险增大。
宋向清表示,提振业绩的策略之举在于拓展休闲食品空间,开发休闲健康类新产品,加强战略资源整合,增加盈利增长点,在关联产业领域组建协作联盟,深化企业与银行等关系,加强成本管理、强化品牌形象,向消费者传递卫龙高端、健康、文化等休闲食品新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卫龙似乎也意识到了本身存在的问题。聆讯资料显示,公司致力于通过推出新产品、升级现有产品及引入新的产品种类,以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及提升消费者体验。招股书显示,IPO募集所得资金净额将主要用于扩大和升级生产设施与供应链体系、审慎投资和收购对业务有协同作用的公司、进一步拓展销售和经销网络、加强品牌建设、产品研发活动并提升研发能力、推进业务的数智化建设以及用作营运资金和一般公司用途。
上市之路仍被业内看好
疫情常态化下,无论是宏观环境还是资本市场,都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22年,食品饮料行业经历了至暗时刻:疫情笼罩下,消费需求波动加大,产品升级和全国化进程遭搁浅、很多龙头企业首次出现负增长、北向资金大幅抛售、消费预期悲观带来的估值杀,股价表现落后于大市。已上市企业,今年大多在变革中谋求转型维稳,而未上市的企业仍在拼力向资本市场发起冲击。
从卫龙三次向港交所提交招股书的行动可以看出其对资本市场的渴望。在业内看来,卫龙急于上市不难理解,上市筹备资金可以为未来储备更多“弹药”。上市后,卫龙的现金储备还会得到进一步的充盈,这也将有助于卫龙有更多的战略灵活性,既可以更稳健地度过寒冬,又可以逆势布局,获得先发优势。此前,卫龙成功获得高瓴、腾讯、云锋基金、红杉资本中国基金等一众明星资本认可,顺利通过上市聆讯,可见卫龙仍旧被资本看好。
现如今,在上半年净利亏损的情况下,卫龙能否在年内成功登陆港股市场,成为“辣条第一股”?
柏文喜表示,卫龙年内仍就有望成为“辣条第一股”,其底气源于较大的企业规模和良好的市场消费基础以及未来不断发展与提升的可能性。
“卫龙冲击‘辣条第一股’具有现实可能性。”宋向清认为,这主要基于其良好的品牌形象、相对稳定的消费群体、疫情常态化下休闲食品市场的回归、优秀的管理团队和相对良好的融资环境等。
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卫龙95%的消费者年龄在35岁及以下,55%的消费者年龄在25岁及以下。卫龙已经是25岁及以下年轻人心目中休闲食品的第一品牌。付建分析,卫龙的辣条本身就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未来如果原材料成本价格降低,利润空间必然提升,而且辣条深受消费者的喜爱,有望年内冲击“辣条第一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