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悦读

中国城市报 2022年11月28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以坚韧直面人生用良善书写传奇

——读许海涛长篇非虚构作品《光明行:盲人张喜平的一天》

■阿敬 《 中国城市报 》( 2022年11月28日   第 15 版)

  陕西咸阳籍作家许海涛的长篇非虚构作品《光明行:盲人张喜平的一天》,是以陕西“自强励志好人”张喜平等人为生活原型创作而成,时间、地点、主人公无一虚构,养老、育小、卖鸡蛋俱是事实。此书“非虚构”的特质,似更接近于人物传记或人物通讯,但字里字外,由始至终,是小说笔法。

  

  作家的匠心独运之处在于,巧妙地以时间推移为序,将张喜平这个关中平原上的盲人农民直面黑暗的挑战、扼住命运的咽喉、笑迎生活的霜雪,直至用一颗颗新鲜又暖心的鸡蛋,用50多年如一日的坚强、坚韧与坚定,铺就了一条光明人生路的多舛命运与感人经历,浓缩于短短的一天之中;又用情感的显微镜与艺术的透视镜,将媒体工作者所不曾关注或轻易忽略之处,描摹插补,对比烘托,生动还原了张喜平的良善、执著与乐观本色,精心塑造了其真诚、豁达、慈孝的丰满形象。

  

  先天失明,青年丧父,张喜平自然是不幸的。然而,不等不靠,自强自立,张喜平以远超常人的毅力、恒心与坚韧,活成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大写之人。“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我们有理由相信,是张喜平自己先在内心里燃起了一束火苗,即使这火苗细微又孱弱,终还是因为他的坚持、再坚持,因为他矢志以生命来顽强守护而变得明亮起来、澎湃起来、温暖起来。为什么说“天无绝人之路”?因为路在脚下,亦在心中,我脚步不停,路自然向远——这是张喜平头脑中猎猎随风高扬的信念之旗。

  

  杜甫有诗云:“青松寒不落,碧海阔逾澄。”让我们简单看看这样一组数据吧:身高不足1.6米,每天拖着约100公斤鸡蛋,换乘2次公交,行程约30公里,辗转叫卖13个小时左右,一句平实的方言广告词“卖鸡蛋嘞”一喊就是近40年……最关键的,他是盲人!“凌风知劲节,负雪见贞心。”每一步前行,都意味着磕碰、艰难与危险;每一声吆喝,又透溢着诚信、热情与渴望。作家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纤毫毕现的心理描写以及极具地方化、生活化与个性化的语言描写等,让张喜平走出了纸页,走出了地方,走向了全国,走进了亿万人的内心。尤其是张喜平与多爱之间的心有灵犀,那份杏花一样明媚却又深埋心底的情感——明明知道彼此相爱,一个愿嫁,一个却又拒娶(因自身残疾,更因心地善良,不想拖累女方),其间的伤与悲、怜与惜、怨与叹等,因作家的灵动摹绘,让人直觉细腻温情而又感喟万千……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曾言,善良是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它可以使盲人“看到”,使聋人“听到”。爱因斯坦亦有言,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如果说,孝亲敬老、盖房置家尚算是张喜平的本分,那么,抚育弃婴,供其读书,待其出嫁时彩礼却分文不收;对村里的麦绒嫂、编担笼的焦哥、公交驾驶员及一直照顾他生意的老刘哥等知恩图报;积极捐款抗疫,甚至连百年之后捐献遗体的事宜都提前“办妥”了……这些无疑都体现了张喜平的仁义、大爱与高尚品格。时时替人着想、处处与人为善,是他的生命底色。

  

  “善人者,人亦善之。”或可言,播种善良与仁爱,则自然会收获善良与仁爱。且不说故事(其实也是现实生活)中的高警察、郭总、敏生局长及周哥等“有头有脸”的人物对张喜平及其母亲、义女的生活常常牵念于心,每每施以援手;更难得的是回坊的店主、伙计及吃客等市井百姓,也早已把张喜平当成了街道的一分子,信任他、敬佩他,更关爱他、帮助他,以至良善与仁爱之花开遍了张喜平的足迹延伸之处——日复一日,公交司乘对他热情照顾;老彭乐意趴在地上给他义务修车;小晁拍视频宣传他还不忘给他分成;采访他却不留姓名的北京人转身送了他一套价值5000多元的音响,只因张喜平爱听秦腔戏又舍不得购买好设备……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在西安回坊,在互联网上,有人称新近入选了“2022年度中华慈孝人物”的张喜平为“盲侠”,更有人说他不是盲人,是“超人”……这一切似乎都不为过。张喜平以勤劳的双手、良善的本性与“不倒翁”精神,在命运的账簿上一笔一划地铭刻下生而为人的尊严与价值。这亦如本书中清真寺的老者所言的:“卖鸡蛋就是修行。坊上巷巷道道是你的道场,担笼是你的经书,鸡蛋是你的经文。”愿读了这本书的你、我,在余生里,都能以张喜平为榜样,努力修炼,微笑前行,与这世间的美好环环相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