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乡村振兴

中国城市报 2022年11月21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青海省海东市:

厚植高原生态底色 绘就乡村美丽画卷

■中国城市报记者 张永超 《 中国城市报 》( 2022年11月21日   第 11 版)

  河湟谷地,陇亩茫茫;青海粮仓,岁物丰成。

  一头连着黄土高坡,一脚跨进青藏高原,山川形胜、肥田沃地的青海省海东市扛起了全省粮食主产区的重任。同时,作为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功能区、青海东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海东市肩负着走好高原乡村绿色发展之路的重要使命。

  近年来,海东市聚焦打造青藏高原山水田园、生态绿色、宜业宜居、创新活力、城乡统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海东目标,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走出了一条具有青海高原特色的乡村振兴路。

  粮稳菜丰

  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

  初冬暖阳照耀下,在海东市乐都区瞿昙镇窑庄村的浅坡地中,村民们正抢抓农时,加快进行马铃薯采挖和运输,一个个马铃薯破土而出,被有序分拣、装袋、称重,送入销售市场……

  “原以为这撂荒了十多年的土地结不出好品质的马铃薯,没想到今年的马铃薯长势良好、茎秧粗壮,果实拿到市场上售卖,秸秆用作饲料,真是一举两得啊!”窑庄村党支部书记周有堂感慨道。

  昔日撂荒地,今日致富田。海东市山野田畴间上演的生动故事,得益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近年来,海东市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撂荒地复耕复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大力推广绿色循环产业模式和清洁生产技术,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

  海东市平安区牢牢守住耕地红线,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变了田块坡度大、灌溉不便、农机作业通行不畅的旧面貌,建成了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产稳产农田;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民和县”)坚持发展旱作农业,在山大沟深、土地干旱的高原农区走出了一条“以粮带草、以草促牧、以牧聚肥、以肥返田”的高原循环农业发展“民和模式”;

  互助土族自治县(以下简称“互助县”)利用当地高原冷凉气候及蔬菜病虫害少、品质好等天然优势,大力发展绿色有机种植,产品远销省内外,并成为供港蔬菜特色种植基地……

  一片片高标准农田孕育着丰收的希望,一个个高效农业实现了绿色崛起。稳产保供的海东答卷,让青海省的“粮袋子”“菜篮子”装得更满、拎得更稳。

  据悉,海东市作为青海省最大的农业区,共有耕地318.19万亩,占全省的36.01%,“十三五”以来建成高标准农田105.08万亩;2021年,海东市粮食、蔬菜产量分别达到51.65万吨、71.51万吨,占全省粮食、蔬菜总产量的47.4%、47.6%。

  稳粮是底色,产业是特色。如今,海东市民和县、循化县“黄河彩篮”示范基地内的灵芝和无花果、乐都区引胜沟绿色产业园内的乐都长辣椒和大樱桃、互助县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园内的奶油草莓和圣女果、平安区富硒产业园内的葡萄和红枣等地理标志农产品,都已美名远扬。

  海东市在着力提升地理标志农产品特色品质的同时,也迎来了农业高质量发展新机遇。近年来,海东市连续6届成功举办高原农产品展交会,“高原、绿色、富硒、有机”农业品牌优势彰显,先后有互助马铃薯、乐都紫皮大蒜等18个产品入围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累计发展各类合作社4010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18家。

  绿色兴农

  生态产业助农增收

  大河浩荡、蜿蜒东流,穿越高山峡谷,告别这片绿色厚土,黄河在海东市安澜出省。

  民和县是黄河流出青海省的最后一道关口,也是海东市绿色兴农实例精彩演绎的地方之一。民和县官亭镇赵木川村“黄河彩篮”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基地负责人李鸿昌在此收获颇多。

  从一个年入百万元的“硅铁老板”转型为发展生态农业的新农人,李鸿昌用工业化经营理念唱响了现代生态农业“生意经”。2016年,李鸿昌在1500万元财政资金支持下,自筹1000万元,在官亭镇流转780亩的土地上建成了100栋高标准日光节能温室,打造了赵木川村“黄河彩篮”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基地。

  据了解,该基地种植有机绿色高原富硒灵芝和精细蔬菜,年产优质无公害蔬菜210吨、灵芝孢子粉及子实体10吨,产值达1800余万元。同时,基地每年流转费达50万元,使400余户农户受益,还带动近百名当地村民务工增收,年人均务工收入达2万余元。

  从“土”里找出路,在“改”中谋转型,依托海东市良好的绿色生态资源禀赋,一大批高素质新农人成长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领办人,带领乡亲们壮大生态产业,增收致富。

  转型创业、生态养猪、电商帮扶,“全国农村致富带头人”“青海省乡村好青年”郭莲带动养殖户增收致富;种植富硒羊肚菌、线上直播销售,“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青海省农业致富带头人”者旭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建设花海农庄、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互助县葱花香乡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任臣义带领乡亲吃上“旅游饭”……当下,念好返乡创业“致富经”、握好乡村振兴“接力棒”的共识已在海东市落地生根。

  如今,海东市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农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加快转变产业发展方式,污染物排放越来越少,高原乡村的生态底色越来越亮。

  优化环境

  文旅融合扮靓乡村

  近日,农业农村部公布2022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推介结果,青海省海东市辖民和县官亭镇喇家村与平安区古城回族乡石碑村光荣上榜。

  4000多年前,浊浪滔天、巨石泥浆,一场地震和洪灾掩埋了喇家聚落。黄河部落先民用身体撑起屋顶、把孩童护在怀中,陶碗面条倒扣……只是一眼,便是尘封千年。随着喇家遗址被发现,一个全新的传统土族新村落应运而生。2020年5月,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门迎客。

  喇家村党支部书记喇相德介绍:“喇家村现在是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之一。喇家村以喇家遗址等独有的文旅资源禀赋为依托,积极融入全省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推进文化与旅游、文化与农耕等产业深度融合,进一步做大做强餐饮、住宿、民间才艺展演、土族刺绣展示、民族民俗文化传播弘扬等文旅产业,强力带动周边乡村旅游,为更多群众带来创业机遇,为更多村民提供就业岗位。”

  如果说喇家村的涅槃重生得益于穿越时空连接起的古今文明,难以复制。那么,石碑村依靠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治理农村环境的两山转化路径更具有广泛借鉴意义。

  “早些年,石碑村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农业经济基础薄弱,村级组织自身‘造血’功能严重不足,村容村貌整治及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谈起过往,村里的老人深有感触。

  近年来,石碑村以打造旅游乡村示范点为目标,探索乡村绿色发展之路,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整治。“随着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不断推进,这个坐落在莲花山和青沙山脚下的小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成为平安区重要的乡村旅游景点之一,村民人均收入在2021年达到了13256元。”石碑村党支部书记马成全高兴地说。

  排排民居错落有致、条条村道干净整洁、朵朵花卉竞相绽放……今天,在海东市,一幅村净、景美、业兴、人和的美丽乡村画卷生动诠释了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8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海东市对全市1587个村庄按照试点示范、融入城镇、集聚提升、稳定发展、特色保护、撤并搬迁等不同模式进行归类认定,统筹谋划重点区域、重点任务的优先次序,梯次推进乡村振兴;将全市118个示范村划分为优化提升、产业发展、基础补强、综合提升、特色文化等5种类型推进振兴,加快乡村振兴示范从点向面推开,引领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