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版:评论

中国城市报 2022年11月07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软硬兼施”建设“完整社区”

■黄琳斌 《 中国城市报 》( 2022年11月07日   第 17 版)

  近日,住建部、民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重点从完善社区服务设施、打造宜居生活环境、推进智能化服务、健全社区治理机制这四个方面,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根据住建部制定的《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指南》,完整居住社区是指在居民适宜步行范围内有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健全的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完备的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充足的公共活动空间、全覆盖的物业管理和健全的社区管理机制,且居民归属感、认同感较强的居住社区。

  

  社区是城市居民生活和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居民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社区度过的,因此,社区应当是一个承载着居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日常生活空间。当前,一些地方的社区存在各类设施不完善、社区治理机制不健全、物业管理覆盖面不高、社区文化缺失等问题,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有一定距离。建设完整社区,就是要从两大方面解决上述问题:其一,重构城市空间,保障居民在步行范围内(通常指步行15分钟内)享有完整的基础设施体系、完备的社会服务体系和完善的管理机制,能满足社区生活基本需求;其二,重组社会空间,修复社会关系,营造具有共同精神的社区文化,强化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

  

  其中,建好幼儿园、老年服务站、卫生服务站、便利店、快件寄递服务设施、家政服务网点等基础设施,属物质层面的建设,是打造完整社区的基础性工程,只要肯投入真金白银,难度不算大。在基础设施有保障的前提下,建立健全养老、托育、医疗、家政、保洁等服务体系和社区管理机制,属制度层面的建设,需要科学设计、民主设计、依法设计,仅靠加大投入并不能解决问题,难度比单纯地建硬件设施大,比如理顺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公司之间的关系,让三者齐心协力建设社区,就是一个难题。而营造具有共同精神、体现地域特色的社区文化,是做深入人心的工作,属精神层面的建设,最为复杂,需持之以恒地推进,且见效慢、易反复、效果不易客观衡量,是建设完整社区的难点,应当引起各方重视。

  

  近年来,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城市老城区征迁改造提速,原来的熟人社会空间逐渐消失,一个社区内常常是老居民、入籍新市民、常住人口、流动人员等各类人员混居,彼此之间心理隔阂较大。如果一个社区拥有完备的基础设施体系、社会服务体系和完善的管理机制,但人际关系淡漠,社区的集体精神文化生活匮乏,居民没有凝聚力和社会共识。这样的社区虽然物质生活富足,精神生活却非常匮乏,并不是我们所追求的完整社区。只有调动各方力量,积极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组建各类文化队伍,经常性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培育和睦融洽、守望相助的邻里文化,营造健康向上、高尚文明的社区风尚,才能让社区居民感受到温馨美好的家园氛围,不断提升社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建设完整社区,既需要做好基础设施的硬件建设,也应重视社区文化营造这一软件建设,“软硬兼施”提升基层治理的现代化水平,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完整社区更好地诠释“城市,让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