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评论

中国城市报 2022年07月25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让“积水地图”成为海绵城市建设向导

■许贵元 《 中国城市报 》( 2022年07月25日   第 02 版)

  近年来,浙江省宁波市由于受极端天气影响,城区内涝问题时有发生,给市民安全出行带来了诸多危险隐患。为此,宁波市水利局联合市大数据局精心绘制了一张城区“积水地图”,为市民提供路面积水查询服务,受到市民欢迎。

  

  每到汛期,由于暴雨强降水袭来,一些城市就会出现内涝积水现象。尤其是地势低洼的路段和立交桥下积水较深,不仅严重阻碍道路畅通,更直接危及车辆和行人的出行安全,甚至引发水患事故,影响城市供水、供气等生命线工程。宁波市绘制发布的城区“积水地图”,依托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结合导致发生险情或灾情的雨量、内涝、洪水等历史信息,标注出容易积水的点位和范围,指导民众科学避险,同时为有关方面调运物资、应急抢险提供参考,既能保障市民雨天出行安全,又彰显出城市管理智慧,体现了城市的民生温度。

  

  事实上,不仅仅是宁波市,近几年,北京、天津、郑州等城市也发布了“积水地图”。需要指出的是,确保市民雨天出行安全仅靠一张“积水地图”只是权宜之计,各城市还应该把着眼点和落脚点放在加强和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整体功能等方面。各城市要树牢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安全发展理念,强化防灾减灾和抵御各种风险的意识,实施人防+科技的现代化管理手段,把着力点放在海绵城市建设上,这才是战略之举、长远大计。

  

  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多年来,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一些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偏重于道路、管网、照明等必要设施的硬件建设,忽视或轻视生态修复工程的配套建设。这种城市建设模式埋下了许多隐患,尤其是城市地下铺设的排水管网常常因设计标准低、资金不足、建设工期受限等因素,导致工程不达标或草率完工。一旦遇到大雨、暴雨等,就容易出现城市排水不畅、“城市看海”等现象,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破解城市内涝,我们要下大力气找出积水原因,有针对性地对积水路段进行综合改造,深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比如,我们要精心做好科学规划设计,将城市生态修复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要尊重自然规律和城市特点,因地制宜进行生态建设,科学设计“下沉式”绿地、雨水边沟、渗水铺装等,在原先遭到破坏的山体处,依势设计和建设多级游园系统,即可有效防止山体地质灾害,又可增加游憩的立体性、丰富性和观赏性,满足市民需求;拆除占用河道、私搭乱建的违规建筑,完善城乡防洪排涝应急体系。

  

  需要指出的是,海绵城市是一个系统的雨洪优化组织管理概念,不能把它简单理解成在城市里做些透水铺装和下沉式绿地。解决城市内涝问题还需要从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全流程、各环节统筹优化雨水径流组织。源头改造、管网提升、雨洪蓄滞空间保护、行泄通道与水系建设等都不能少。

  

  积水可以绕开,但不能视而不见。“积水地图”体现了城市的民生温度,也成为了一道民生考题。希望“积水地图”能成为海绵城市建设的向导,期待地图上的积水内涝风险点位一步步减少,期待更多预警信息和服务更加便捷可及,期待汛期悲剧不再重演,期待海绵城市建设给市民带来更有品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