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版:党建动态

中国城市报 2021年08月30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贵州省黔东南州凯里市:

“四个三”工作法齐抓共管谱新篇

■中国城市报记者 孟 航 李静雯 《 中国城市报 》( 2021年08月30日   第 21 版)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以提升社区党组织组织力为重点,深入开展街道体制改革,以构建组织体系、创新管理模式、建强干部队伍、落实基础保障、细化管理单元为抓手,构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强化“三级联动”

  压实责任立体网

  强化组织领导。凯里市成立以市委书记、市长为双组长,分管市领导为副组长的城市基层党建领导小组,高位推动全市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强化工作调度,压紧压实责任,定期或不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专班推进会等会议,研究解决工作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深化街道改革。将原7个街道党委更名为街道党工委,推行“大部制”运行管理模式,科学设置街道党政办公室、党建工作办公室、城市管理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等工作机构;将24个副科级社区服务中心作为所属街道下沉到社区的服务机构,恢复村级社区居委会名称,成立社区党支部(党总支)、社区居委会、社区居务监督委员会,健全社区群团等组织。

  细化社区治理。组建“社区党组织—网格‘兼合式’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服务站”四级网格体系,制定出台《凯里市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事项准入制度》和《社区党组织依法履职事项清单》《凯里市城市社区居委会依法依规履行职责事项》《凯里市城市社区居委会依法依规协助办理工作事项》《市级部门面向社区开展考核创建评比事项清单》《不应由社区居委会出具证明事项清单》,推行“1+5”管理机制,提升社区服务精准化、精细化水平,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

  创新“三项模式”

  画好党群同心圆

  推广“党建联合体”模式。凯里市成立街道“大工委”,推动街道与驻区单位党组(党委)全面实行契约化共驻共建共享机制;在社区建立“大党委”,采取1个社区+1套帮带机制+N个共建单位的“1+1+N”模式,吸收驻区单位、行业系统、社会组织、业委会、物业公司等党员代表及民警、执法队员兼任社区党委委员,推动共建资源自觉融入社区、服务社区。

  做实“兼合式党支部”模式。动员驻区单位在职党员、离退休党员、企业党员、社会组织党员、业委会党员、物业公司党员等到社区报到,在不改变党员隶属关系条件下,成立“兼合式党支部”,采取“群众点单—小组找单—支部派单—党员接单—社区晒单”的工作模式,推动党员教育服务进小区、环境卫生整治进小区、平安综治建设进小区、帮困济贫助残进小区、文化娱乐活动进小区的“五进”小区工作模式。

  推行“红色物业”模式。建立社区干部、业委会成员和物业公司管理人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三方联动机制,加大物业服务企业党组织组建力度,推行“党支部+公司+业主”的“红色物业”管理模式,利用工贸公司或新建物业公司,聘请保安、保洁员等加强老旧小区物业管理,切实改善小区管理质量,提高居民自治管理水平。

  落实“三到社区”

  破解难题补短板

  公共财政保障到社区。凯里市严格落实社区服务中心运转经费20万元/年、社区居委会运转经费每年10万元的标准;建立社区工作者“3岗40级”的薪酬体系,形成逐年增长机制,按照“岗位报酬+绩效报酬+年终绩效考核”兑现社区干部工作报酬,在确保每人每月最低3000元的基础上,按劳领薪,激发社区干部工作积极性。

  配齐力量到社区。出台《凯里市深化专职社区工作者管理实施办法》,将社区“两委”成员纳入专职社区工作者管理;坚持“内选”与“外派”相结合,通过从社会选聘一批优秀党务工作者,从机关和事业单位选派一批优秀年轻干部,从社区工作者中选拔一批优秀党员担任社区党组织书记,优化社区干部结构。

  公共基础服务到社区。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整合各方面资源,加强社区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全市社区组织活动场所全部达到500平方米以上,新建社区达到3000平方米以上。

  打造“三网一体”

  细化服务优管理

  打造党建网格信息化。凯里市不断创新“互联网+党建”模式,开发建设集党群服务中心导航、党员活动、党员学习、党建服务、党建扶贫等功能为一体的社区网格服务管理一体化“苗侗先锋APP”平台,开展线上活动、线下活动,党员学习网上纪实、主题党日活动、日常活动、开放式活动等,推进党务工作网上公开。

  打造综治网格智能化。采取“党支部+行业部门+网格”方式,在社区设立综治管理服务站,依托社区党员、公安及城管、居委会成员等网格人员力量,成立调解矛盾纠纷志愿服务队,组建治安联防队伍,加强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打造服务网格一体化。深化推进党群一体化服务体系建设,将市、街道、社区三级卫健服务窗口下移到党群服务中心(站点),推行“一站式”服务和“最多跑一次”改革,实现公共服务事项网上受理、网上办理、网上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