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版:城市教育

中国城市报 2021年07月26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构建和谐德育体系 形成美好道德风尚

■欧建雍 《 中国城市报 》( 2021年07月26日   第 17 版)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物质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应“水涨船高”。文明、理性正在成为时代的底色,支配着我们的公共生活。因此,构建和谐道德教育体系,需要从思想上引导人的社会属性,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引领人的价值走向。

  教育的本质是“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换言之,做好教育事业要做好两件事情:其一,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施教者们努力成为孩子的榜样,即“上行下效”;其二,帮助孩子树立基本道德观并教其如何做人,即“使其向善”。因此,要想做好教育,必须要回归教育的本质,解决德育倒置问题。

  建设职业道德教育体系

  形成美好职业精神

  一个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其职业精神、职业态度、职业思想等均和所服务的系统机构管理文化有关,良好的文化建设激人奋进,促人向上,消极的文化使人堕落,让人毁灭。所以,构建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对形成美好的职业道德风尚,具有重大意义。要构建和谐的道德教育建设体系,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健全青年职业道德培养制度,完善职业道德制度体系。职业道德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无论国家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私人个体企业都应该建立职业道德培训制度,实现青年职业道德培训制度化、常态化。二是建立以“仁、义、礼、信、”等为核心的和谐道德教育管理体系。要通过尊重人、理解人来凝聚人心,通过激发人的热情,开发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管理更加科学,更有凝聚力;要突出鲜明个性,根据各个部门各个领域实践情况,追求与众不同的特色,培育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能够促进整体素质提高与健康发展、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职业道德建设文化,从而促进美好职业道德风尚的形成。

  开展多样化传统文化活动促进社风文明

  中华文化悠久的历史与多民族杂糅居住的社会特点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而这种在社会发展中代代传承下来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习俗、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也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历史长廊中的独特一角,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通过传承保护这种传统美德文化,对促进社风文明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弘扬科学精神

  自觉抵制腐朽文化传播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该全社会齐抓共管,不断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宣传科学的思想理论,宣传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倡导科学文明之风,用科学战胜迷信、愚昧,弘扬优秀的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在文化上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奏响主旋律;要在政治上加强法制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要在经济上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引导人们进行科学的文化消费。要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中国梦的故事,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讲好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寓于其中。特别在当今网络现代化的时代,净化网络空间是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人们身心健康、维持公序良俗的必要之举。政府一方面要引导广大互联网企业和互联网参与者对此都负有责任;另一方面需要加强网络技术管理、完善网络法律监督体系、同时要积极培养公民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规范。

  建设城乡“道德银行”体系

  “道德银行”建设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将为文明建设提供思想保障和思想基础。

  加强“道德银行”建设,对于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改变一些人思想惰性,推进乡村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全面建设乡村“道德银行”有利于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有利于对广大民众的道德行为进行有效地约束和规范。(作者系广西壮族自治区社科联第八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广西社会道德文化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