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科学与大健康

中国城市报 2021年07月05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深化体教融合发展 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全国人大代表、农工党保定市委主委、河北省保定市副市长 杨伟坤

《 中国城市报 》( 2021年07月05日   第 07 版)

  全国人大代表、农工党保定市委主委、河北省保定市副市长杨伟坤。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提出:“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

  体育是增强国民体质、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手段,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对培养现代化建设一代新人的优良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全国各级各类中小学校日益重视学生体育教育工作,但仍不同程度存在体育教育管理体制不健全、体育场馆建设和使用不充分、体育教师配置和专业不足、体育教育模式单一等问题。

  为此建议:

  一、体育和教育行政部门“融合”。构建以体育、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以学校为依托、社会广泛参与的青少年体育发展及人才培养机制,全面提高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体育教师、体育设施、体育器材等必备条件的配备,不断开发体育课程设置和体育活动设计。

  二、学校和体校教学“融合”。依托中小学挂牌体育运动学校,成立单项或综合体育运动学校,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体育特色。各学校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和地域特点设定体育项目,做好学校体育训练、教学、竞赛和学生体质健康活动的开展。不断提高体育教师、体育设施、体育器材等必备条件的配备。聚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开设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体育课程,提升学生体育锻炼兴趣。

  三、体育教师选拔和教练员培养“融合”。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配备好中小学体育教师,保障体育教师在职称评聘、福利待遇、评优表彰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推进专业教练员、优秀运动员和体育社会指导员进校园。选派专业教练员、退役优秀运动员进入学校,指导学生课余训练。

  四、学校场馆和公共场馆“融合”。实现学校场馆和专业训练馆的资源共享,充分利用体育部门及社会专业体育训练场地,辐射带动周围学校的业余训练。引导更多学生和群众投身体育运动,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和辐射面,使学校和社会现有场馆资源优势互补、双方受益,实现体育与社会一体化协调发展。

  五、学校体育和业余训练“融合”。将体育教育纳入期中、期末等常规考试中并提高相应分值。开展小、初、高多层次多领域的竞赛,以业余训练促进竞技水平的提高,以多级竞赛促进运动员队伍锻炼和体育人才培养。

  六、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融合”。发挥社会力量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上的作用,通过委托授权、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队伍组建、运动训练、赛事举办等,拓宽青少年体育发展渠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