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顺应城市管理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城中村进行了资产改制转为社区。名称变了,但管理体制、服务模式没有变,“名居实村”问题突出。济南市莱芜区围绕加强村改社区治理,处理好社区党组织与社区内各类组织、原村民与新居民、社区与驻区单位之间的关系,以党建为主动脉,推动党员管理互通、党群服务直通、资源共享联通、社情民意贯通,形成了“一脉四通”的社区治理新格局、新模式,有效破解了村改社区资源整合、规范管理等难题,消除了驻地破产单位、无人管理小区等工作盲区,打造了“红立方”“红工坊”等社区党建服务品牌,探索出了一条党建引领村改社区规范发展的新路子。
理顺体制机制
畅通党建“主动脉”
济南市莱芜区强化村改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始终坚持党对社区内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完善体制机制,优化人员组成,逐步推动村改社区党建优化升级。
健全组织体系。莱芜区打破原先社区与驻区单位在组织上互不隶属、行政上互不关联、管理上条块分割的格局,建立社区大党委,根据面积、人口、党员分布,以片区为单位设立网格党支部;网格党支部根据党员的居住和从业情况,设立楼宇党小组或商户党小组。社区党委书记担任总网格长,网格党支部书记担任片区网格长,根据属地管理原则,每座居民楼选出一名党小组长,将生活、工作在社区网格内的党员全部网进党组织管理,建立起“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宇党小组—党员—群众”的组织架构。目前,30个村改居共成立网格党支部185个,所有党员全面纳入网格管理。
完善人员配备。实现社区党委班子与原村经济组织、原社区居委会的分离,原村党总支书记担任社区党委书记,街道下派干部担任专职副书记,从原社区干部、社区工作者、居民党员中择优推选5人左右担任社区党委委员,从驻地机关、物业企业、“两新”组织负责人和社区民警中选配3-5名兼职委员,对其他原社区干部分流到社区经济组织或办理退休,确保工作连续、人员思想稳定。
深化资产改制。通过股权量化分配,理清社区党组织与老村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实现完全剥离。该区建立市、区、街三级财政保障机制,统筹解决社区干部报酬、社区工作者工资、社区运转办公服务经费等服务资金,确保有钱办事、正常运转。规范社区财务管理,制定《社区财务管理办法》《社区经费管理办法》等制度,建立健全配套系统的法人治理体系,划清权责界限,明确功能定位,改变社区党组织、居委会行政化的问题,解除社区党建改革中的最大障碍。社区运行机制理顺后,社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明显强化,社区党组织、小区居委会轻装上阵,将精力完全转移到社区服务上,社区治理能力、治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强化教育引导
党员管理“互通”
针对村改社区党员教育程度、思想素质、能力水平参差不齐,流入流出较频繁,教育管理难度大等难题,莱芜区强化源头管理,分类施策,规范教育,切实激发内在动力。
优化支部设置,创新组织形式。莱芜区针对社区人员成分复杂、组织生活开展难等问题,将社区划分三类网格党支部:老户党员,设直管型党支部;驻区单位,设共建型党支部;外来人员、破产企业、无人管理小区,设组合型党支部,实现组织覆盖、工作覆盖。通过党支部创新O2O双线管理模式,通过建立微信群等,引导党员亮明身份、纳入管理,组织生活正常开展,参与志愿服务的党员越来越多,志愿服务项目扩展到救助、敬老等30多个类别。
细化党员摸排,加强党员管理。针对社区“隐形”党员、“口袋”党员多问题,深入开展党员“找家、安家、建家”活动,通过深入摸排,将每名党员编入支部进行管理。推行“单位党支部+地域党支部”双重管理机制,引导104家驻区企事业单位党员全部到社区报到。实行党员分类管理与积分管理相结合,严格遵循“分类积分、量化考核、排名晾晒、标杆引导、底线管理、奖优罚劣、激励奉献”的原则,深化党员政治生日、十二星级管理、党性体检等制度。例如,西关社区依托党群服务站建立“红工坊”党建培训基地,完善星级化管理平台,社区党员在这里每参加一次主题党日活动或者帮助居民解决问题可以获得一颗星,用作年底评选优秀党员的标准,充分调动起党员的积极性。
创新学习形式,提升教育成效。开展集中研学、上门送学、网络寄学“三学”活动,让党员学习教育更加精细化。街道建设集学习、教育、培训、会议、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组织生活馆,聚焦组织生活主题,设立初心学堂和先锋驿站,为党组织和党员设置特色主题套餐26个,分批对党员开展经常化规范化的教育培训,让村改社区基层组织生活规范化、有内容,受触动、有意义。
加强体系建设
党群服务“直通”
莱芜区注重村改社区服务机制建设,着力构建“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社区党群服务站—网格党群之家—小区党群联络点—单元党群联络员”工作体系,逐步形成“全链条全覆盖”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
在街道党群服务中心,设置一站服务大厅、老年大学、培训基地、红色影院、“两新”组织党组织孵化站等多个功能版块,面向区域内所有党组织和党员群众开放服务。
在社区党群服务站,承担政府下放的教育卫生、民生保障、党建服务等职能和社区党校、四点半学校等涉及居民利益的事务性工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在网格党群之家,整合破产企业和无人管理小区,打造集党员教育、休闲娱乐、文化活动、便民服务于一体的网格服务驿站,为辖区内党员群众提供精准化服务。
在小区党群联络点,每个点选聘多名党员任“联络员”,负责小区内的党员活动、安全维稳、治安调解、民主议事等各项联络职能,确保第一时间掌握党员动向、知晓群众心声,连点成线,织线成面、做实党群服务的最小单元。2020年以来,共解决居民各类问题近1.5万件。治理单元从大框架变成了小网格,形成了上下贯通、相互联系的社会治理体系,实现了城市社会治理从“管”到“治”的转变,破产单位和无人管理小区得到有效治理,全年无信访事件。
强化统筹服务
资源共享“联通”
莱芜区坚持“共建共商共治共享”的思路理念,区、街两级党委发挥牵头抓总作用,调动部门单位和广大社会组织的积极性,统筹整合政府和驻区单位优质资源,集中开展服务,实现共驻共建、优化共享,有效解决村改社区服务资源和服务力量欠缺等问题。
党建服务进社区。该区以社区为单位,整合驻地单位力量,建立党建联盟,定期召开共驻共建联席会、社区建设通报会等,建立资源共享、双向服务、党建项目认领等制度机制。各联盟单位将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休闲娱乐等优势资源免费或优惠对居民开放,共同参与社区服务。例如,凤城街道戴花园社区党建联盟列出惠民项目手续办理、便民设施建设、红色教育、情系夕阳红、卫生共创、爱幼护幼、知识讲堂、便民服务等8个需求项目,每个驻地单位可根据自身单位特点和优势,认领1-2个共建项目。让在职党员从和谐邻里关系、打扫楼院卫生、无私奉献爱心入手,在社区建设中充分发挥了先锋作用。
政府服务进社区。政府职能下沉,将教育、卫生、救助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全部纳入社区,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由社区党群服务站提供一站式服务。
社会服务进社区。莱芜区在区、街道、社区三级分别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平台,按需培育社区救助、慈善、文体、科普等社会组织,通过政策扶持、项目委托、社会资助、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吸引社会组织向社区提供优质、高效、多元的公共服务。
志愿服务进社区。该区全面推行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制度,每个社区建立党员先锋队和志愿服务队,建立考核评价、积分管理、沟通反馈等机制,通过设岗定责、党员奉献日、认领微心愿等方式,组织有能力的党员服务社区、服务居民。社区党委联合机关单位、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社区党群之家四大主体,共同开展了“红色党建”“夕阳红”“助梦·圆梦”“舞动生命·笑迎健康”等主题活动,受益党员群众达20多万人次。
开展“六级联动”
社情民意“贯通”
针对村改社区居民思想动态掌握不彻底、政策要求宣传不贯通、社情民意收集不到位等问题,莱芜区借力组织优势,探索实施“六级联动”工作机制和“四单”干群工作法,打通重心下沉、民意上升“双通道”,有效破解了居民诉求了解、收集、反馈、解决等渠道难题,实现社区环境更加和谐,党的根基更加稳固,城市社会更加美好。
建立“区—街道—社区—党小组—党员—群众”“六级联动”包挂联系服务体系。社区“两委”按照街巷、片区划分单元网格,以党员为中心户,“就近就便”分配联系群众户,实现经常性联系群众全覆盖。深入开展“3+N”党员联户行动。每名党员与所联系群众建立一个党群联心卡、一个党群联系群、一个联系记实簿,党员定期与群众联系。开展政策宣传、信息收集、救助帮扶等N项工作,全年开展志愿服务3000余人次。
建立“群众下单—干部领单—社区督单—公开晒单”的“四单”干群工作法。该区通过社区干部下访、党群联络员走访、线上问题反映等方式,将群众反映问题征集上来。社区党委对问题梳理分类,按照分工认领落实,并加强承办问题的督促检查,落实情况及时向社区居民公开,真正让问题浮上来,把服务沉下去。社情民意“贯通”后,社区服务质量得到明显提升,服务更加专业高效,群众更加满意放心。
莱芜区“一脉四通”
以党建为主动脉,推动党员管理互通、党群服务直通、资源共享联通、社情民意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