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版:悦读

中国城市报 2021年01月11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诗中见乡情 乡里品史韵

——读包伟民《陆游的乡村世界》

■李庆林 《 中国城市报 》( 2021年01月11日   第 23 版)

  在《陆游的乡村世界》一书中,著名学者、历史学教授包伟民先生通过对诗人陆游9000余首诗歌的研习和解读,用六章文字向我们呈现了南宋时期饱满、丰实、客观的江南村貌。那是陆游的乡村世界,是浙东地区古代农村生活的全景,是县级政权之下农村底层社会的原生态状况。

  

  无论诗人在其诗词中如何夸张和遐想,他身后的历史背景是客观真实的。《陆游的乡村世界》一书,透过陆游的诸多诗歌,不仅让我们领略到诗人的农村住处“三山别业”的富足,以及陆游“大布缝长衫,东阡复南陌”出行时的洒脱,更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南宋时期江南乡村“宾主欢娱一笑衫”的古朴民风和“门前谁剥啄,县吏征租声”的阶级矛盾。

  首先,此书对诗人陆游当时的身份、居住状况和农村的征租方式作了细致描摹和分析。陆游出身官宦之家,成年后大多住在绍兴城外的农村,在云门、梅山、石帆、三山均有住处。他时而做官入仕,时而出仕,前前后后在山阴的“三山别业”居住长达30年。所以作者分析说:“陆游的乡村世界,就是浙东乡村一个中上水平乡居寓公的生活范本。”与此同时,当时乡村社会阶层复杂,其中的乡都组织即是代表皇权国家管理乡间的基层机构,征租敛租具体由“保长”(也叫作“亭长”)执行实施。陆游的身份与他们相近,都是为官府做事,因此他在《小舟白竹篷盖保长所乘也偶借至近村戏作》诗中写道:“茅檐细雨湿炊烟,江路清寒欲雪天。不爱相公金络马,羡他亭长白篷船。”包伟民在书中提醒我们,陆游对乡村职役人员的这番描述非常值得关注。

  当时,浙东农村保长等职役人员已出现固定化、甚至胥吏化趋势,形成一个特定的社会阶层,与广大农民拉开了距离。尤其一些习知乡闾的无赖恶少,长期充代役名,权力不小。这使得他们去农户家里时,农户们不得不以酒食招待,即陆游诗中一句“催科醉亭长,聚学老书生”。由此可见诗人对当时催科之严酷的谴责评判,是浅尝辄止的,是有所保留的。同样为官,陆游还是会时时担心丟官的。即便如此,他也多次在官场起起伏伏。

  其次,包伟民在书中借助陆游的诗歌,对当时江南农村的交通、婚姻、礼仪、人情世故等,做了“清明上河图”似的文字展示与细述。

  浙东山会平原属水网地带,乡间聚落大多沿河道分布,“西村渐过新塘近,宿鸟归飞已满枝”。但因雨水颇多,村路常泥淖不堪。陆游慨叹:“放翁愁坐茆斋里,泥淖连村不得行。”

  包伟民还仔细分析了当时浙东乡村的婚姻情况,在平静温和的乡村世界背后,其联姻关系,大多处于一个村内范围,婚姻圈子很小。即“世通婚姻对门扉,祸福饥饱常相依”或“一村婚娉皆邻里,妇姑孝慈均母子”。

  陆游的乡村世界,当然与诗人自身的农居生活密不可分。陆氏乃绍兴大族,陆游的“三山别业”颇具规模,还置办有“石帆别业”等处。其妻妾为其生有七子一女,儿子们长大成人、娶妻生子后,各有配套居室。同时,陆游拥有大量田产,除雇农耕种或租地耕种外,还有数亩园地供其植艺怡情,如花圃、蔬圃、药圃等。陆游的生活条件很好,鱼虾蟹蛤在他眼里都不算荤食,必须每顿饭有肉,猪肉、牛肉或羊肉。他在酒足饭饱微醺之下,便吟出“浦溆家家钓,村墟点点烟”的诗句。在包伟民的剖析中,一个多重人格、多重身份的陆游跃然纸上。他时而是心机颇深、收租小气的地主,时而是入官出官的士人,时而是诗不离口、闲居农田的农户,时而是长衫大布、醉步逍遥的乡绅,时而又是给他人看病开方的村医……这样的陆游才更加真实可爱。陆游86岁高龄去世,可谓长寿多福。

  陆游的乡村世界,乡舍炊烟,袅袅人家,民风古朴,农耕田间;同时,亦是税赋严苛,喜忧参半。因此,包伟民在《陆游的乡村世界》中总结道:“陆游的乡村世界,无疑是赵宋国家的王土,并非官府权力鞭长莫及的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