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文化

中国城市报 2020年12月07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非遗音乐人的古道寻茶记

■中国城市报记者 王 楠文 全亚军图 《 中国城市报 》( 2020年12月07日   第 09 版)

  山雪在福建武夷山桐木关茶马古道弹奏琵琶。

  11月18日,福建武夷山桐木江墩,朱子、山雪与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山小种红茶制作技艺传人梁骏德(中)在茶山直播。

  从浙江省杭州市到福建省武夷山市,450公里的距离,开车大约需要6小时。对于朱子、山雪夫妇二人来说,这段路途并不算长,不过是一年“寻茶”总里程的百分之一。

  朱子原名朱顺成,他和妻子黄山雪本是大学同学,毕业后两人一直从事民乐创作演奏方面的工作。朱子的音乐演奏方式还传承了国家级非遗“布依八音”,这让他在圈内小有名气。

  山雪的家乡就是武夷山市,寻找茶文化非遗的想法源于她根深蒂固的茶叶情结,更起于她对于民族传统非遗文化的热爱和追求。

  2019年开始,朱子和山雪开始通过直播的形式在网络上传播非遗文化,茶叶是他们最常播的内容。无论近于闹市或是远于山野,箫和琵琶都是他们每次出行要随身携带的宝物。直播中常有人提出想一饱耳福,每到此时,两人就取出乐器,或在茶山上、或在茶坊内,为粉丝演奏一曲,古韵悠长的艺术享受好像能让茶香氤氲沁出屏幕,甚至创下了一场直播秀峰值达到75万人同时观看的纪录。

  从知名非遗音乐表演艺术家到寻找茶叶非遗传承的当红主播,夫妇二人的努力不仅让更多的人懂茶、爱茶,还带动了一大批深居村野的茶农直播销茶,从此走上电商致富的道路。

  藏龙卧虎的

  武夷山民间斗茶节

  11月下旬的武夷山市,渐渐转冷的天气依旧挡不住当地人“斗茶”的热情,每年一度为期三天的武夷山市天心村斗茶节是行业内的“盛会”,自然少不了山雪、朱子的身影。

  朱子打开直播设备,在人群中找好角度、扎稳下盘,山雪则在镜头前边品茶边介绍。

  斗茶节上,成百上千的茶商选出自家最好的数副茶叶,用山泉水泡好后,倒置于茶碗中,并在桌子上一一列开。泡茶人完成所有工序后,轻轻点点头,人们就像听到了赛跑时的哨声,你争我抢的用瓷勺将茶汤盛到自己杯中。也有讲究的并不急着喝,像山雪一样,先观汤色,再把茶碗的盖子拾起放在鼻子前轻轻一闻“沁香直扑脑门。”山雪说完,而后开始品茶。“这样一来,茶叶的气息就不只停留在味蕾上,整个五官都得到享受。”

  品茶的步骤虽然不复杂,评茶的工作可并不轻松,山雪和朱子来到主办方的小帐篷里,跟拍紧张的筛选氛围,直到最后大红袍、肉桂、水仙和名枞的状元茶王尘埃落定。

  “斗茶在当地历史文化悠久。”朱子介绍说,武夷山人爱茶,从事茶叶相关工作的家庭不在少数。由于家家户户都好茶,所以种植茶叶、筛选茶叶、弘扬茶道也成为当地人重要的日常活动。

  “在过去参与的斗茶活动中,我们还发现了许多大师级的人物。”山雪补充说,由于斗茶节的名声越做越大,所以不乏周边城市,或者山林野外的茶农茶商,携带自家的茶叶过来挑战,“这其中也有很多茶叶的非遗传承人,我们在品茶时会跟他们聊天,经常能挖掘出有趣的和不为人知的故事。”山雪说,“这也是直播时观众特别感兴趣的环节。”

  星村镇红茶大师的

  五款手工茶

  参加完天心村斗茶节,山雪和朱子又赶忙奔赴下一个目的地。

  星村镇桐木村江墩村坐落在武夷山桐木关国家森林公园内,村如其名,每当入夜就满天繁星。由于该地属于世界级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区,所以外人进入需要提前跟管理部门申报。

  “来星村镇不但可以看到星星,还可以随处看到‘猩猩’。”山雪打趣说,她提到的“猩猩”其实就是山里的野生猕猴,由于环境优良、人烟稀少,公路两边时常可以碰到成群结队的猕猴,宛若一座“花果山”。

  过了“花果山”不久,就快到此行的目的地——桐木江墩,这里是正山小种红茶发源地,著名的制茶大师、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山小种红茶制作技艺传人梁骏德老先生就居住在茶山下。

  行业内,梁骏德的名字就相当于红茶中的一面标杆,被很多爱茶人士奉为偶像,其中就包括山雪。

  星村镇桐木江墩的茶山有400多年历史,通往山腰的古道崎岖不平。山雪和朱子有意随梁骏德上茶山看看。70多岁的梁骏德笑呵呵地点了点头说:“天色渐晚,你们走山路小心就是。”话音刚落,他便踏着山道走了开来,健步如飞。

  “大家看看这是谁?”山雪紧跟其后,赶忙打开直播平台,粉丝中很快有人认出梁骏德,纷纷留言欢呼。

  从山上归来,山雪和朱子又随梁骏德来到茶叶审评室内,梁骏德特别挑选了五款风格不同的茶叶,慢慢泡制起来。梁骏德看重茶品的质量,即使有孩子和徒弟等传承人在,他依然会亲自参与整个制作过程。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直播间的人数越来越多。三个小时过去,许多粉丝依然不愿山雪停止直播,“让我们看过瘾,停播就‘停粉’!”“铁粉”们在屏幕下方跟山雪开起了玩笑。

  山雪笑着说:“就好像是一场大型粉丝见面会,大家太激动了,这就是非遗的力量。”

  非遗文化应

  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

  如何能够让非遗茶文化传播得更广、传承得更久?这是山雪和朱子经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

  “直播只是一种传播方式,只有与产业发展相结合,非遗才有可持续传承的生命力。”朱子说,“5月1日,一场结合非遗并带有商业性质的直播中,茶叶总成交额就达到210万元。”

  “我们传播的目的是帮助非遗传承人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能吸引年轻一代参与到传承非遗队伍中来。”朱子说。

  朱子接触过一家名叫“桃渊茗”的茶产龙头企业,公司内清一色的90后,“他们认为,年轻人对传统岩茶的味道不是很认可,所以就把各种花的香味融入进来,创造新品,最终研发成符合现代人口味的时尚饮品。”朱子说。

  “不仅仅是茶叶非遗,茶文化本身就是开放的,就好像我们把音乐演奏和茶叶非遗传播融合起来,给粉丝在视觉和听觉上带来双重享受。”山雪补充说。

  “如今是互联网全面覆盖时期,非遗人迎来‘三浪叠加’的时代。直播红利期仍然存在,只要找到规则,任何时候拿起直播工具都不晚。”朱子说,他和山雪还有个心愿,希望能突破茶叶非遗的领域,把直播这一传播方式带到更多不同的非遗文化领域,帮助更多非遗人借助网络力量实现实体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