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评论

中国城市报 2020年11月23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避免充电桩沦为“充电装” 产业基础设施需建管并行

■刘唤宇 《 中国城市报 》( 2020年11月23日   第 02 版)

  新能源车主最怕啥?续航短和充电难。近日有媒体报道,安徽省淮南市大量充电桩成“僵尸”桩,市区290多个充电桩只有30多个可以使用。人们不解,当初重金投建的充电站、充电桩为何沦为了“充电装”?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逐渐呈现出“弯道超车”的态势,车辆续航里程逐步提升,但充电难依然是众多新能源车主的心病,也让潜在消费者望而却步。要实现车桩比从目前的3:1建设成为1:1的目标,颇为不易。在这种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为何一些地方奢侈到大量废置充电桩?

  首先,盲目跟进,趁风扬帆。2014年5月,国家电网宣布向非国有资本开放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市场,引入民间资本参与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建设。充电桩建设成为风口,各地纷纷出台丰厚的补贴政策,投资者和投机者纷纷入局,数百家电力能源和充电运营企业顺风而起。而某些地方政府简单追求政绩和形象工程,在设施建成后欠缺不断跟进、持续调整和提供配套服务的意识和动力。更有一些企业“醉翁之意不在酒”,有的为了补贴而来,有的看中充电场地的未来升值,并非真心实意经营充电事业。

  其次,重建轻管,北辕适楚。有的充电桩建成后几乎无人问津,有的地方却一桩难求,布局不合理,规划建设同实际需求严重脱节。与此同时,充电桩建设维护和运营成本高,“重建设、轻运营”现象严重,导致充电桩的运营管理和服务跟不上,严重影响了用户体验,盈利更是迟缓。部分充电桩虽然在重金投资下立起来了,但要么设备老化,要么选址偏僻,自然被消费者嫌弃。

  最后,各不相谋,缺乏互通。目前,市面上可查到的充电桩APP超过50个,充电运营商多而散,运营商与用户之间存在着“信息差”,充电桩便成了“孤岛”。这种各自为战的状态导致不少充电桩自建成起就处于闲置状态,沦为不折不扣的“僵尸桩”。

  发展新能源汽车必须要解决充电难题。充电桩是新能源汽车的“加油站”,是解决当前充电难、扭转新能源汽车口碑的关键。避免“充电装”现象,还需多方发力。

  对政府而言,面子工程不能要,“甩手掌柜”也不能当,要避免“粗暴式”补贴刺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主动制定政策。2018年,北京市率先出台《电动汽车社会公用充电设施运营考核奖励实施细则》,以考核评价结果给予充电设施企业一定的财政资金奖励。一年时间,北京市社会公用充电设施利用时长率提升超过4%,利用个数率提升近20%;充电场站的建设更是有了显著提升。

  充电桩企业应当创新发展模式,在深度调研市场后按需建设,加强管理,推动充电桩布局逐步趋于科学合理,切实发挥作用。同时,企业应当抛弃各自为战的发展思路,建立行业标准和信息平台,无论是推动充电桩行业发展,还是解决用户“找桩难”困境,信息的互联互通都势在必行。此外,在发展充电模式的同时,换电模式也值得鼓励,有效盘活充电、换电资源才能实现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