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版:康养

中国城市报 2020年11月02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南京打造“最向往养老之城”

全国首家市级“时间银行”在南京运行

■中国城市报记者 郑新钰 《 中国城市报 》( 2020年11月02日   第 18 版)

  南京市“时间银行”服务点照片。

  南京市康悦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志愿者热心为老人助购。

  南京市栖霞区嘉岳志愿者送老人去医院就诊。

  当时间成为可交换、可通兑的货币之一,会发生什么?

  年轻时存时间,到了老年可享受服务,这项被称为“时间银行”的社会互助养老方式近日在江苏省南京市推广开来。

  破解养老服务主体不足

  家在南京市栖霞区的耿奶奶年近90岁了,由于腿脚不便,以前她平时很少出门,在家总是用看电视打发时间,遇到问题也经常手足无措。如今,耿奶奶的生活和以前大不一样,当需要有人陪伴、帮忙的时候,通过手机“一键下单”,志愿者就能立刻上门。

  耿奶奶生活的变化得益于“时间银行”,探究起这项政策产生的初衷,还要从一组数据说起。

  记者从南京市民政局了解到,作为全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城市之一,2019年南京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147万人,占户籍人口的21%;65岁以上老年人100万人,占户籍人口的15%;同时,老年人口数量还在以每年4—5%的速度递增。

  当老龄化社会来临,尤其是在“421”家庭越来越多的背景下,如何让老人“老有所养”成为现实难题。

  打造“最向往养老之城”是南京市发展养老服务的初衷和目标。2018年,南京市鼓楼区试水“时间银行”,鼓励志愿者通过为老人提供服务来储蓄服务时间,以此在未来兑换他人服务,实现互助养老。

  2019年,《南京市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实施方案(试行)》出台,其中要求各区进行“时间银行”试点,以空巢独居老年人和存有时间的60周岁以上老年人为服务对象,从“助餐、助医、助浴、助洁、助急”等老人急需的服务项目做起,于2020年9月实现全市“通存通兑”。

  据介绍,试点一年下来,南京市“时间银行”已注册1109个运营服务点,申请注册志愿者24535人,志愿者累计存储时间达14076小时。

  不仅如此,在南京市民政部门和市卫健部门的指导下,79支医疗团队的工作人员加入“时间银行”成为专业志愿服务队,为高龄失能、半失能老人及孤寡老人提供照护。在此基础上,社会上的爱心人士、专业机构、高校也加入到了这项工作中来,为志愿者提供专业的医疗培训。

  “组合拳”实现“通存通兑”

  “时间银行”理念起源于国外,于二十世纪末传入我国,后来这种模式被南宁、重庆、成都等城市推广,不过都是以社区为基本单位和服务范围。由于其兑换半径有限,因此在运行过程中并不理想。

  此次南京的举措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的原因在于,它是全国首个实现“时间银行”在市级层面运行的城市。

  事实上,要想实现“通存通兑”绝非易事,南京是怎么做到的?

  南京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为了给全市“通存通兑”打下坚实基础,在政策支持体系方面,南京市民政局牵头相关部门制定了全市统一的时间银行运行标准规范;在运行体系方面,构建了市区街社四级时间银行管理体系。

  在信息系统方面,“我的南京”APP中专门设立了功能模块,开发了全市统一的养老服务时间银行信息系统。

  在经费保障机制方面,市政府在市慈善总会设立时间银行专项资金,用于为重点空巢独居老年人发放服务时间,并对因户籍迁离南京市的志愿者给予补助。

  有评论称,“时间银行”为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提供了“南京探索”,也为志愿服务向基层治理延伸开拓了空间。

  专家:“时间银行”是发展互助养老的重要方式

  值得留意的是,目前仍在持续探索中的“时间银行”模式面临着一些质疑:额度支取时间这么长能否如约兑换?搬家后志愿者的“服务值”能不能异地提取?一系列复杂的问题也影响着新模式能否真正落地。

  对此,南京市副市长霍慧萍表示,要着力加快体系建设,落实场地、人员、制度;要着力加快平台升级,逐步解决注册志愿者审核、志愿者信息不通、志愿服务对接不畅等问题;要着力开拓服务内容,全面丰富“时间银行”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要着力做好跟踪服务,在“时间银行”闭环运行服务、服务点人员和志愿者培训以及防范风险上下功夫,切实做好“点对点、面对面、实打实”的服务。

  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理事、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吴亦明看来,南京的“时间银行”不仅是对养老服务、养老事业本身的促进,更是社会治理上的创新。

  “这是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理念在养老服务领域的具体应用,是发展互助养老的重要方式,值得关注。”吴亦明说。(图片由南京市民政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