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评论

中国城市报 2020年09月14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让盲道不忙, 才是真的帮“盲”

■何欢颜 《 中国城市报 》( 2020年09月14日   第 02 版)

  作为视障人士出行的专用通道,盲道的建设和使用情况能够直接反映出一座城市的温度,是现代社会文明的体现。然而,云南省昆明市两位盲人近日走了一段五华区的盲道,短短300米竟遭遇30多个障碍,树坑、矮桩、电杆成为“拦路虎”,还在他们的膝盖上留下多处伤痕。无独有偶,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一处新修路段约150米盲道被改成十八弯,河南省郑州市400多米长的路段上有10多根灯杆“抢占”盲道。对此,网友戏虐:“盲道很‘忙’,除了盲人什么都有。”

  盲人出行本就不便,盲道变“忙道”更是雪上加霜。障碍多了,盲人出行难度增大,“步步惊心”自然会减少外出。这也许就是人们日常在街上很少见到视障人士的原因之一,而这也恰恰说明我们对视障人士的出行保障工作做得还不充分。

  我国城市盲道建设虽已多年,盲道体系却不完备,并未让盲道真正实现无障碍。笔者观察发现,盲道指引方向为障碍物、被城市公共设施占用、补建塑胶盲道不牢固、路边摊贩和车辆占用等是比较集中的问题。这不仅让盲道不能物尽其用,还在一定程度上让城市文明蒙了灰。这些问题屡见不鲜且一直被诟病,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我们仅仅是停留在道德层面的谴责与呼吁,问题不但得不到根治,还有可能积累更深的社会矛盾。因为这不仅牵涉到盲道规划设计是否合理、审批铺设是否人性,还涉及到制度建设是否完备、监管执法是否到位等一系列问题。

  如何保障视障人士的通行权呢?我们不妨借鉴新加坡城市交通无障碍建设:首先从规划理念上重视老年人及残障人士的出行需求、提倡交通无障碍设计, 并将其纳入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重要内容, 真正落到实施层面, 不是纸上谈兵,同时在管理维护上能保证方便使用, 适时精细改进。如果我们能真正做到政策上重视、规划上贯彻、设计上落实、施工上监管、管理上维护,从而形成城市交通系统的无缝衔接,就能营造出畅通的无障碍城市交通环境。

  可以说,我国城市交通无障碍设施建设目前还停留在“有”的层面,在让其更人性化方面还有很多课要补。在日本,盲道可以说无处不在,为了让视障人士出行更顺畅,日本还将现代高科技运用到盲道中,如将IC芯片置入盲道或墙面内,当持有接收末端的视障者接近时,就会接收到道路说明等信息, 从而使视残者能够清楚地辨别方位。如果我们在盲道建设上不停留在程式化设计,告别以往城市交通无障碍建设的生硬与麻木,是不是就能打造出更具人性的无障碍交通环境?

  城市的文明不在于物质有多丰富,而在于对人的关爱无处不在。视障人士理应享有自由出行的权利,解决盲道成“忙道”的问题并不是什么难事。若我们能静心倾听这些微弱的声音,让盲道真正“帮盲”,走在街头就可收获更多温暖,而这才是一座文明城市该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