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评论

中国城市报 2020年09月14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不妨给“文明码”多一些探索空间

■李英锋 《 中国城市报 》( 2020年09月14日   第 02 版)

  江苏省苏州市在“苏城码”(2.0版本)上推出了“文明码”,并称之为全国首创,引发外界热议。对此,苏州市文明办回应:“文明码”正处于测试阶段,它的初衷是倡导文明新风尚,以正向激励为原则,且以市民自愿注册为前提,不存在强制行为。此外,“文明码”的得分高低,不与个人信用挂钩,对入学、落户以及公共资源的分配均没有影响,也不会作为二次处罚或惩戒的依据,交通违法行为由交警部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来执行。

  苏州的“文明码”甫一推出,便遭遇了舆论的如潮质疑。很多质疑都试图剖出“文明码”的不同问题切面,指出“文明码”在当前语境下的运行障碍和生存困境。比如,有人认为,“文明码”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不符合“法无授权不可为”的政务管理原则;有人抱怨苏州市推出“文明码”之前未充分征集民意;有人担心“文明码”承载的信息会泄露公民隐私,给民众带来尴尬和焦虑;还有人表示,文明涉及心理、行为等方方面面的因素,难以被量化和考核,“文明码”仅凭少量要素来呈现一个公民的文明程度,未免失之偏颇,其全面性、准确性、公平性难以得到保障……

  诚然,其中一些质疑不无道理,也表达了公众对“文明码”创建乃至更广泛的社会文明建设的关心,展现出了公众的参与和监督意识。这些质疑值得社会深入思考,应该得到苏州市相关部门的重视,应该被纳入到“文明码”后续的完善提升环节。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文明码”存在争议就将其全盘否定、一棍子打死。

  本质上,苏州市推出“文明码”也是一项创新、一项改革,而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直达成功目标的,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甚至可能遭遇波折。一开始,改革难以尽善尽美,很可能在一些环节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探索过程中,改革不断磨合,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矫正完善提升,才能日益成熟。正是因为改革的这一特性,近年来,为鼓励创新、支持改革,从中央到地方才大力推行改革容错机制,其用意就是为创新改革者卸下包袱、减轻压力,为创新改革营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尽管苏州市的“文明码”目前只涉及文明交通指数、文明志愿指数及其他一些文明指数,范围还比较窄,远不足以呈现公民的文明样貌,但起码搭建起了一个展示公民文明信息的基础平台,也汇集了几方面的信息,积累了一些经验。在前端测试的基础上,如果进一步征集民意,进一步完善机制(甚至可以考虑给“文明码”改改名),就可以解决很多人担心的泄露隐私问题,缓解民众的焦虑和不适感,也可以进一步扩大“文明码”的信息涵盖范围,增强“文明码”的科学性、全面性、准确性,让“文明码”更有生命力。

  根据苏州市文明办的回应,“文明码”以市民自愿注册为前提,只具有倡导激励功能,不具有强制性,不与信用以及相关具体行为挂钩。显然,按照制度设计,“文明码”具有积极的文明引领和督促意义,利于民众涵养文明意识,践行文明行为。文明城市的建设需要长时间的日积月累、不断升华,并让文明变成政府、企业和每个人内在、自觉、长期的行为准则,这也应当是苏州市推出“文明码”的意图所在。对于城市发展路上的每一步尝试,我们不妨多包容、多观察、多建言、多献策,为管理者留出探索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这才是我们面对创新改革应有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