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评论

中国城市报 2020年08月10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让工业遗产重生为城市转型赋能

《 中国城市报 》( 2020年08月10日   第 02 版)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发展逐步由粗放式扩张转向内涵式增长、从增量开发转变为存量开发,城市更新已成为转型发展的重要手段。

  曾经,诞生于不同工业化阶段的城市工业遗址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逐渐出现了功能性衰退、结构性失衡等问题,与城市发展的功能布局、空间结构及生态环境不相适应。如今在城市更新理念的引导下,人们对待工业遗产的态度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批批工业遗产成为了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优秀历史建筑、优秀近现代建筑,如哈尔滨滨洲线松花江铁路大桥、旅顺船坞、北京焦化厂、南京金陵制造局等。与此同时,武汉、广州、黄石、承德等城市还出台了工业遗产保护的地方法规,明确了工业遗产保护范围,划定了权属责任。

  虽然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已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重视,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制定的《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实施方案》也为老工业城市以文化产业复兴带动城市全面振兴提供了方向指引,但时至今日,仍然有人对工业遗产心存疑惑,比如,留存这些落后于时代的旧厂房、旧机器有什么意义?为什么不利用这些工业区用地建设新的高楼?

  城市更新是关系到整个经济社会的宏大工程,是没有标准答案的社会实践。工业遗产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时代及城市的记忆,对其的保护和利用就是对有限的产业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活化。在城市与城市、地区与地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谁能在城市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抓住机遇,更好地为自己的城市保留住宝贵的产业文化资源并创造活力,谁就能先人一步产生更高的资产附加值,在新时代下实现城市的转型复兴。

  显而易见,存量的保护和利用远比增量建设困难得多。本报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在政策体系和商业环境方面尚存堵点。

  一方面,工业遗址属于工业用地性质,在保护开发过程中还没有与消防、质检、工商等相配套的政策及管理体系,这直接影响了工业遗产升级改造的整体规划及发展进度。同时,政策、规划的可持续问题不解决,就意味着得不到长期承诺,政府、企业或者个人无论谁参与其中都要面对极大的不确定性,比如空间使用权期限偏短、面临新一轮拆迁改造。面对这种状况,努力也许无法获得承认和积累,付出可能无法得到有效回报,社会资本进入的态度将变得模糊,仅凭政府一己之力则无法形成各方协同的良好合作局面。

  另一方面,目前工业遗产改造多向创意园性质方向发展。在创意园商业模式中,国内市场还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成熟案例,而且国内文化输出商业体在市场中的竞争力通常比较薄弱,因此需要政府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如审批流程、资金扶持、商业政策、媒体资源等。要想获得更高的市场价值判定,工业遗址的保护和利用还有哪些创新空间?以哈尔滨滨洲线松花江铁路大桥为例,该桥结构状态良好,还具有持续使用价值,有人提出可与城市交通设施相结合,探索建设城市轻轨,使之成为哈尔滨市公共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让百年老桥焕发新的生机,并在运营中得到持续的维护保养。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此保护性开发的设想不失为一种双赢的举措。

  我们还应该注意到,保护再利用选择哪种业态,必须要根据工业遗产的特点融入当代诉求、社会需求,而不是进行“抄作业式”“运动式”的改变。怎样复苏工业遗产的生命力?保护与利用的平衡点该如何拿捏?如何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怎样才能经受住市场规律的考验生存下来?这样的探寻一直在进行着,也必将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