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
社会治理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必须调动多元社会主体,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近年来,长沙市开福区以基层党建为引领,以多元参与为核心,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构建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多元共治体系,为社区治理注入了活力。
推行“吹哨报到”
整合“最先一公里”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单位,群众反映诉求会第一时间想到社区。可现实中,社区资源有限,想满足百姓诉求却“心有余而力不足”。为此,开福区以“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机制为抓手,推动区级、街道资源力量向前端、向基层延伸。
一是力量下沉,全覆盖找“哨源”。开福区把社区合理划分为若干网格(街巷),设置网格长(街巷长)、网格民情员等服务力量,并把上门入户作为网格核心考核指标,要求社区70%工作力量下沉到网格(街巷),每年入户率不低于90%;坚持街道各站办所人员分片联系社区,确保社区每项业务都对应有街道站办所人员进行联系、指导,实现力量下沉、责任上肩。
二是上下联动,解难题真“报到”。针对上门入户摸排所反映的问题,开福区实行“街道社区先自行解决,无法解决的由街道统筹协调”的处理方式,按照事项内容和轻重缓急将哨声分成日常哨、攻坚哨、应急哨三类,街道哨响,区直部门报到,解决问题不再需要街道社区层层协调。实施“吹哨报到”机制后,随着一座横跨马路的“平安天桥”的建成使用,湘江世纪城学生穿越马路的安全隐患问题得以解决。
三是双向考核,确保“吹哨”效果。开福区出台《开福区“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工作绩效考核办法》,赋予街道社区评价区直部门的权力,对区直部门的考核侧重于应哨报到情况、解决问题效果、基层干部群众的满意度,对街道的考核侧重于“吹哨”的数量质量、群众诉求回应解决情况。考核采取直接加、减分方式,对街道“重点哨”实行“一案一评”制,对社区“日常哨”实行负面清单制,结果直接挂钩年度绩效考核,确保街道“吹哨”有力,部门“报到”有效。
实现党建全覆盖
打通“最后一公里”
开福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基层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领驻区单位、非公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党员群众参与基层治理,形成共建共商共治共享的大治理格局。
一是抓实小区党建,推动邻里共建。开福区坚持把支部建在小区里,把党小组建在楼栋上,整合小区内社区、物业用房资源,建立“邻里中心”,推动邻里共建。比如藏珑小区以支部为核心,吸纳社会组织、大学教师、物业公司经理和居民代表等成立小区“圆桌议事会”,成功将小区幼儿园收费从7000余元/月降至2880元/月。
二是成立楼宇商圈党委,推动政企共商。按照“楼宇商圈建党委、楼宇企业建支部”的思路,开福区构建起“一核多堡”组织架构。目前,全区已成立楼宇商圈党委(党总支)10个,党支部40个,打造党群服务中心10家,助推了楼宇企业发展。作为开福区最繁华商圈之一的万达商圈曾经企业与物业之间矛盾多,在街道党工委的指导下,万达商圈党委发挥“桥梁”作用,有力化解了一批矛盾纠纷,商圈的环境、氛围不断改善。
三是党员先锋引领,推动多元共治。开福区充分发挥基层党员、“两代表一委员”、社会贤达作用,引领群众多元共治。月湖街道金色比华利小区党员彭颖玲是湖南广电的一名媒体工作者,被推选为业主委员会主任后,彭颖玲带领构建了小区“1+3”新模式,即建立1个小区支部和学习小组、兴趣小组、服务小组等3个自治小组,打通了居民自治内循环,治理模式荣获中国幸福社区“多元共治特殊贡献范例奖”。此外,按照“一社区一党员先锋工作室”的目标,全区设立党员先锋工作室46 家,其中浏阳河社区成立了“邓学东先锋工作室”,参与爱心助学、慰问帮扶、治安巡逻等志愿服务。在社区治理中,开福区注重发挥榜样力量,组建各类“帮帮团”,拥有“中国好人”30人,打造了全省首个区级“好人馆”。
四是搭建区域化党建联盟,推动资源共享。开福区探索“机关与社区、机关与‘两新’组织、社区与‘两新’组织”多元“双向”结对制度,形成了多级联动、上下协同的区域化党建组织架构。如清水塘街道与省委统战部、省政协、长沙市党史馆、颐而康按摩医院等30余家党组织结对,充分发挥驻区单位资源、技能等优势,为市民提供各类专业服务30余项;街道通过区域化党建平台协调辖区的省妇幼保健院、湘雅医院医护人员就近在湖南日报、富兴时代等楼宇停车场停车,为就医群众腾出车位千余个。
紧盯群众需求
打造“最畅一公里”
开福区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五零”创建为抓手,将相关职能部门资源下沉到社区,把社区公共服务、提质提档、平安建设、文明创建、四同创建等工作融入创建当中,切实把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变成“最畅一公里”。
一是开展“服务零距离”创建。开福区坚持一切工作从方便群众的角度出发,主动为群众提供更方便、更快捷、更贴心的服务。比如,针对上班族与社区上班时间同步导致的办事不方便问题,开福区率先推行城市社区“365天开放服务”和“全岗通”制度,实现服务“不打烊”。
二是开展“治安零发案”创建。开福区充分发挥志愿服务者、社会组织力量,成立“党员红袖章巡逻队”“小喇叭”等群防群治队伍,构建群防群治的“大平安”格局,已连续15年保持全省“平安区县”荣誉称号。
三是开展“居民零上访”创建。开福区将信访工作重心下移、关口前移,突出抓早抓小抓苗头,发挥老党员“润滑剂”作用,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比如,东风路街道实施“党员接访日”,每周三值班党员轮流义务接待和处理群众反映的民生问题。2019年,全区化解信访件136件,进京非访量同比下降88.6%。
四是开展“安全零事故”创建。开福区注重政府监督和民主监督的有效结合,通过“安全隐患随手拍”等方式鼓励群众参与监督。比如,芙蓉北路街道整合专业人员和志愿者力量,组建巡逻队,白天对辖区重点场所、重点路口进行安全隐患排查,晚上在居民楼栋间巡逻“打更”。
五是开展“环境零污染”创建。开福区强化“环境治理、人人有责”理念,变环保部门“单兵突击”为政府、社会、公众治理合力推进。比如,清水塘街道创新了垃圾分类“五个一”新模式,即一小区一组织、一楼一栋长、一单元一门长、一户一家长、一家一监督长,并联合物业、志愿者组织、社会组织等,形成齐抓共管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