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20年06月01日 星期一

热议

《 中国城市报 》( 2020年06月01日   第 07 版)

  张杰代表:

  规范城轨交通设备设施 统型及标准化工作

  ■中国城市报记者 叶中华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运营三公司工务维保部副经理张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城市轨道交通呈现两大特点:一是国内城轨交通制式多样,有地铁系统、轻轨系统、单轨系统、有轨电车、磁悬系统、市域快速轨道系统、自动导向轨道系统等,其中地铁运营线路达5180.6公里,占总运营线路的76.9%;二是城轨交通设施设备种类繁多,包括土建设施、轨道线路、车辆、通信系统、信号系统、综合监控系统、自动售检票系统、乘客信息系统等,且在同一制式下,仅地铁车辆的车型就有A型车、B型车、As型车、C型车、D型车辆、L型车等。”

  同时,张杰表示,由于设施设备不统型,造成城轨交通运营成本高等问题。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存在相同设计的城轨交通线路,由于设备供应商不同,设备的技术接口、材料等不一致,线路之间设备部件互换性低;二是随着线网的发展,造成运营单位备品备件库存量大,资源利用率低;三是城轨交通设备全寿命周期和设备原厂商企业发展生存周期不一定匹配,例如城轨交通地铁车辆设计寿命一般在30年,若原厂商停产,将导致设备改造费用成本高;四是城轨交通设施设备不统型造成城轨交通线路延伸工程的设备选型受限,例如在信号系统方面,在大多数情况下延伸线路只能沿用原线路的信号系统供应商。

  “根据存在的这些问题,我建议相关部门规范城市轨道交通设备设施统型及标准化工作,节约轨道交通运营维护成本,推动城市轨道交通资源共享、互联互通。”张杰说。

  冯远委员:

  建设韧性城市 增强抗灾能力

  ■中国城市报记者 邢 灿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让城市“免疫系统”如临大考。“这不仅需要城市具备应对突发状况时的应急治理能力,还需要强调韧性城市的建设理念,提高城市面对风险的快速应对能力、适应能力和恢复能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冯远表示。

  “通俗地讲,我们可以把韧性城市理解为:当灾害发生时,城市能够通过一定的方式抵御、吸收和化解外界对其产生的影响,并快速恢复,保持城市功能正常运行,从而达到通过适应更好地应对未来各类灾害风险的目的。”冯远说,虽然业界、学界目前对韧性城市的内涵界定莫衷一是,但韧性城市已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代表着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

  如何建设韧性城市?冯远认为,韧性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可以从政策制度、工程技术、社会管理、文化观念等方面进行系统构建。

  在政策制度方面,冯远认为,应加强韧性城市研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和城市发展需要的韧性城市基本理论、指标体系、规划方法和相关建设管理及技术标准,做好韧性城市规顶层设计;建立科学、合理的城市灾害风险评估方法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及时发现潜在风险,降低灾害损失。

  在工程技术方面,冯远建议将韧性城市理念贯穿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运维的全过程。“例如,将防灾目标和指标分解到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其他专项规划中;在传统建筑设计中,考虑“弹性”设计以及提升技术预见性等措施。”冯远说。

  在社会管理方面,冯远说,建设“韧性城市”要提高政府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要从单一风险应急管理模式向多领域、跨学科、多部门协作的应急工作模式转变。

  在文化观念方面,冯元建议,政府一方面可以通过组织应急救灾演练、媒体宣传等途径,提高公众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另一方面,关注公众面对灾害的情绪反应和灾后的精神恢复,及时给与必要的心理干预。

  龙国英委员:

  建设现代化应急物资

  管理调配体系

  ■中国城市报记者 孟 航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暴露出许多政府应对方面的不足和短板,其中医疗防护物资的管理调度问题尤其令人关注。对此,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省南昌市副市长龙国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人手不足、专业人才缺失、信息化程度不高、管理能力有限等问题在城市应急物资管理体系中普遍存在,使得很多城市无法迅速、高效应对大型突发事件。”

  所以,龙国英建议各城市以本次疫情危机的经验教训为契机,建立一个高效、流畅、现代化的应急物资管理调配体系:

  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打造标准化物资管理系统。突发紧急状态时期,应急物资种类繁多、用途复杂,政府部门应对主要应急消耗物资制定规范、划定准入标准并做好种类用途划分,建立全国性统一编码基本档案,利用电子码等现代手段,实行标准化信息管理,建立物资数据库,提高管理效率。

  通过完善预案编制,与专业社会资源建立合作机制。政府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与相关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将物流企业纳入预案编制。灾难时期根据预案启动响应,企业及时自动参与应急物资采购管理调配,并利用本身强大的日常管理系统,满足特殊时期急剧增长的管理调配需求。

  通过强化审核监管,规范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引入社会资源的本质是政府购买服务。政府相关部门要严格确定准入标准,对企业进行资质审核,建立应急物资服务供应商名录。同时,打造信息公示平台,对企业工作进行规范和监督,并及时公示最新情况,做到公开透明。

  通过打通部门壁垒,建设高效统一的应急物资信息平台。根据城市突发情况的不同,所需应急物资有着很大区别,同时又互有交叉,其管理调配涉及到应急管理、医疗卫生、民政、发改、工信、商务、交通等多个体系和部门。所以,各部门应加强协作,建立统一的应急物资信息平台,推动各体系部门实现信息互通、数据共享、物资统一调配,使管理科学高效。

  刘伟委员:

  加快城市大脑落地 

  填补智慧城市建设短板

  ■中国城市报记者 邢 灿

  “面对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中各行各业众多的数字化、智能化系统,我们每个城市迫切需要一个统一的控制中心和指挥决策中心,即城市大脑。”全国政协委员、佳都科技集团董事长刘伟表示。

  据了解,城市大脑相当于城市的中枢神经系统,是指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空天地一体化、5G和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的城市信息模型和平台型人工智能中枢。“城市大脑不仅是整个城市的数字孪生系统,也是高效的人机交互系统;不仅是面向政府的智能化决策指挥中心,也是面向企业、公众的公共服务系统。” 刘伟说。

  城市大脑如何落地?刘伟认为,首先要进行城市治理结构与治理规则深层次的变革,形成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的高效协同全景式管理模式,通过标准引领促进数据互联互通。

  在具体建设步骤上,刘伟建议各城市早期应以建立交通大脑、公安大脑、应急大脑、医疗大脑为突破口,搭建首期大脑平台,初步实现城市大脑在交通、公共安全、应急、公共卫生等领域率先统一落地;第二步再逐步完善城市大脑功能,拓展到文旅、环保、社区等民生领域,不断提升数据在城市治理中的运用效能,推动城市大脑的全面深化应用。

  关于城市大脑建设模式,刘伟认为,各城市应逐步从政府主导的单一模式向社会共同参与、联合建设运营的多元化模式转变;进一步放开基建领域的市场准入,扩大投资主体;在基建投资方式上,规范并推动PPP模式,引进私人资本,提高效率、拓宽融资来源。

  企业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对新技术、新产品最敏感。对此刘伟认为,建设城市大脑,应坚持以企业为主导,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同时,优选出一批全国城市大脑和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解决方案提供商,通过建设城市大脑,推动产业核心技术攻关,重点发展芯片、传感器、云平台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软硬件,实现城市大脑建设的安全可控。

深耕细作练内功 提升现代化治理水平
热议
图片报道
数字治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