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20年06月01日 星期一

后疫情时代,城市如何在危机中育新机

■中国城市报记者 郑新钰 《 中国城市报 》( 2020年06月01日   第 04 版)

  2020年有多么不容易,今年的全国两会就有多么不平凡。

  会议召开时间、会期、形式……特殊时期,有许多特殊变化,其中最受人关注的,就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未设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而是提出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

  2020年全国两会已经落下帷幕,但城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还未结束。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全国两会为城市经济发展描绘了新蓝图,指明了新路径——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六稳”“六保”,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确保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包容:保“地摊经济”

  就是保城市生机

  作为“六保”之首,就业一头牵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民生冷暖,成为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谈得最多的话题之一。

  当保就业举措的积极成效逐步显现,许多大中企业的困难稳步缓解后,小微经营主体如何求生成为了当下的重要议题。

  “我们西部有个城市,按照当地的规范,设置了3.6万个流动商贩的摊位,结果一夜之间有10万人就业。”5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记者会回答有关就业的问题时,强调“打破那些不合理的条条框框,让更多新就业岗位成长起来”。总理的关注,折射出“地摊经济”对解决就业、创造就业的重要作用。

  实际上,一直以来对于放开还是收紧“地摊经济”的讨论声不绝于耳,一边是交通秩序和城市容貌,一边又是便民生活和城市烟火气。如何平衡天平的两端,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

  值得欣慰的是,目前许多城市均已为摆摊小贩开辟了一席之地——四川彭州在便民疏导点实施摊区自治和积分管理制度,与摊贩代表签订公约,由摊贩负责对该疏导点的清洁卫生、市容秩序进行维护,执法人员进行监督、考核;河南许昌开放一批背街小巷,让商家在道牙以上区域经营;浙江杭州开放了部分街道作为摊贩的经营场地……

  “地摊经济”承载着小人物的梦想,它的“复活”也让千千万万的“无名之辈”看到了新的希望。

  “我国有7.7亿劳动就业人口,15%的人从事非正式就业,大概是1亿人。”东北财经大学中国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周天勇分析,参照发达国家的非就业人数比例,如果放开地摊经济,加上农贸市场、建材市场、小商品市场、早市等等,至少可促进5000万人就业。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对于“地摊经济”的看法是:“短期我们有一个解决就业的目标,长期而言是要重新思考一下城市应变成什么样的城市,是冷冰冰的城市,还是有温度的城市?城市有了温度之后才能解决就业,要让城市活起来。”

  这些声音都说明,包容、提升、规范“地摊经济”渐成共识。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东丽区华明街胡张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理事长杨宝玲建议,制定统一的“地摊经济”准入许可标准、从业资格条件和商品入市手续,采取颁发资格证、许可证等方式,给予“地摊经济”与从业者合法地位。

  协同:以高质量区域

  经济应对外部环境新变化

  每年全国两会期间,基于重点区域的发展战略均是社会各界的关注重点。

  从近年来发展脉络看,各城市正由原来单打独斗的模式,迈向都市圈和城市群这种“抱团”发展阶段。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均已按下快进键。

  “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继续推动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快落实”四个字显现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迫切性。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撰文指出,目前全国疫情形势总体稳定,复工复产进展顺利,但由于欧美国家疫情迟迟得不到有效控制,经济陷入停摆,未来几年世界经济陷入衰退萧条是大概率事件。这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带来实质性影响:不仅外需下降,而且产业链也将因欧美停摆遭到上下游夹击,这个时间短则一两年,长则可能持续三五年。对各地区而言,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做好自己的事、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根本之道。

  黄奇帆认为,培育区域经济发展新动力源要在合理规划城市群都市圈空间架构、积极构建垂直整合的产业链集群、提升区域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持续改善区域发展的营商环境、着力汇聚用好各类高层次人才等五个方面下功夫。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全国两会开幕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让西部大开发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高频话题。而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有关区域发展战略的表述中,西部大开发也被放在首位。

  上海财经大学常务副校长徐飞认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在于有利于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不同类型地区互补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和内陆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和开发开放枢纽,强化开放大通道建设,构建内陆多层次开放平台;有利于推进东西双向开放、协同并进和“一带一路”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民建贵州省委副主委、贵州师范学院副校长余维祥认为,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无疑将对贵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而随着经济加速发展的同时,西部地区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更应抢抓这一历史机遇。

  创新:“新基建”

  加速新经济竞相迸发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创新能力强则国强。

  疫情发生以来,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快速“补位”,成为促进城市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

  不过,不容回避的是,数字技术日新月异,由此带来的不确定性也很多。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刘多认为,我国正处于数字经济发展起步阶段,加大对新一代信息网络、5G等推进力度,将降低企业应用数字技术的成本,全面提升各行业的生产效率。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这也是最近火热的“新基建”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全球已经进入数字经济时代,传统产业的数字化发展是大势所趋。”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丁烈云看来,国家大力推进“新基建”,就是要为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支撑,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尽管“新基建”能否扛得起稳增长大旗还有待验证,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如同当年城市形态、规划体系和方法被下水道、汽车、高速公路、电梯深刻改变一样,人工智能、物联网、5G、无人驾驶等新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城市运行模式。

  北京大数据研究院智慧城市实验室主任王鹏向记者表示,铁路、公路、电网等基础设施分别支撑了以机械化、电气化和自动化为特征的三次工业革命。而新一轮工业革命将由新型基础设施支撑实现数字化、网络和和智能化发展,推动城市产业结构高端化和产业体系现代化。

  全国人大代表、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提到,基于国家在“新基建”层面的指导,城市中智慧社区的建设应受到广泛关注并提上议程。他建议,通过政企合作推动智慧社区系统性规划;提升智慧社区基础配套,建立全场景运营服务体系;以社区居民为核心构建“一小时生活圈”。

  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恒大研究院院长任泽平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提醒,启动“新”一轮基建,要用改革创新的方式,不能简单重走老路,导致过剩浪费和“鬼城”现象。任泽平建议,对人口流入地区,要适当放松地方债务要求,不搞终身追责制,以推进大规模“新基建”;但对人口流出地区,要区别对待,避免因大规模基建造成明显浪费。

热议
后疫情时代,城市如何在危机中育新机
陕西安康:政府发放消费券带火民生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