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20年06月01日 星期一

热议

《 中国城市报 》( 2020年06月01日   第 05 版)

  张雷代表:

  以智慧城市高效推动“新基建”

  ■中国城市报记者 郑新钰

  城市是复杂有机体,只有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的科学规律,才能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当下,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是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全国人大代表、远景科技集团CEO张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建议,以人民为中心,对智能城市进行顶层设计。在张雷看来,顶层设计要克服各自为政,打通信息孤岛,实时动态管理好城市的信息流、社交人流、交通流、物资流、基础设施流。城市可以借鉴国际最佳实践,做好顶层设计,制定整体长远规划,借助市场机制推进“新基建”。

  与此同时,张雷希望建立城市智能操作系统,高效实现“新基建”要素融合发展。基于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等数字基础设施,建立起一个“城市智能中台”,即智慧城市的操作系统,一体化地实现物联网接入、数据处理、智能算法、应用赋能。

  张雷认为,中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智慧城市建设,而城市之间的数字化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城市智能中台能够固化智慧城市领域的最佳实践,贯通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之间的数据合作,也可以有效地形成智能城市群,增强城市应对各种事件的灵活性和韧性,弥补城市之间的数据鸿沟。

  此外,张雷还提到,智慧城市要解决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让“新基建”更绿色。

  “智慧城市需要考虑数字化与低碳化的结合,把短期经济刺激与可持续目标结合起来。未来城市的能源体系,需要建立在可再生能源与智能技术融合的基础上。”张雷表示,全球80%的能源消耗在城市,城市产生了大部分的碳排放。5G、数据中心等“新基建”将继续扩大这一比重;与此同时,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和充电桩能更好地帮助扩大绿色能源使用。“我建议从国家到各地方政府,在大规模投资新基建的同时,通过智慧城市,建立起一套相应地减少碳排放和可持续发展的考核和追踪体系。”张雷说。

  华茜代表:

  推进“尽职免责”落地

  优化网络营商环境

  ■中国城市报记者 张亚欣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各行各业正逐渐转战线上,线上经营显得愈加重要。而淘宝直播作为飞速发展的新经济场景,正在助力中国亿万农民脱贫致富。如今,在农村,数据正在成为新农资、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

  零门槛入驻淘宝直播,大大加强了中国农民的数字化意识——只要一部智能手机,就能把自家农产品送到全世界。截至今年3月底,全国共有6万多名农民入驻淘宝直播,成为农村主播。

  从2008年经营第一家淘宝店铺开始,出生于1987年的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万山镇电子商务服务中心负责人华茜已经在电商行业摸爬滚打了12年,她感受到平台经营越来越健康规范,商家的营商环境已越来越好。然而,也有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存在,如恶意差评、恶意投诉敲诈勒索等行为,她也曾在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建议规范这些恶意行为。

  从线下线上兼顾开店到聚焦网店经营,从回乡创业助力电商扶贫再到试水直播卖货……经营模式随着技术发展不断升级和多元化,华茜切身感受到了数字经济的勃勃生机。

  随着直播和短视频产业的兴起,华茜也关注到这个风口——她和丈夫在淘宝试水直播卖货。在华茜的淘宝店,主播热情地向直播间的顾客介绍朱砂的品类和挑选方法,顾客看上了哪一款朱砂制品,主播就直接拿到镜头前进行多角度展示。

  华茜深知,商家经营模式的不断升级来自于技术的不断迭代,而在商业繁荣的视野之外,更有无数个技术模块在默默为商家经营保驾护航,“从开店到产品上架,现在平台都有一系列工具供我们商家选用,现在开店比11年前更规范、更便捷。”

  华茜认为,在数字时代优化网络营商环境,除了技术为商家赋予更多能力外,还需要政府、平台、商家以及消费者等各方联动形成合力,真正实现“让好人一路绿灯,让坏人寸步难行”。

  事实上,201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允许平台在合规经营前提下探索不同经营模式,明确平台与平台内经营者的责任,加快研究出台平台尽职免责的具体办法,依法合理确定平台承担的责任。

  推进“尽职免责”落地,意义非凡。在华茜看来,只有明确平台的责任范畴,对故意作恶和无意识犯错者进行区别对待,才能让平台在创新发展的规程中减少顾虑,让敢于创新、勇于担当的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机遇,对不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加强监管、提高门槛,杜绝“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现象。

  史浩飞代表:

  建议成渝地区

  双城经济圈人才协同发展

  ■中国城市报记者 叶中华

  如何高质量完成成都和重庆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目标任务,人才资源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

  4月21日,成渝两地签订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协同推进人事人才政策互认,推动人才协同发展,建立决策共商、资源共享、联动共建、协作共赢的人才协同发展机制;5月12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成立,联盟成员将在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合作。

  “虽然双城经济圈在人才协同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成渝地区的人才,特别是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人才、高技能人才和优秀年轻干部,在规模、质量和结构上还不能满足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需要,存在明显短板和不足,在与经济发达地区的激烈人才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微纳制造与系统集成研究中心主任史浩飞认为,为了保障双城经济圈人才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应当将人才协同发展规划与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十四五”规划和新一轮城市规划等有效衔接,实现联动。

  为此,他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协同发展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出台双城经济圈人才协同发展规划或专项人才支持政策,在国家级人才计划中对双城经济圈单列指标或给予倾斜。

  二是设立国家级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在人才评价、科研项目管理、税收政策及外籍人才准入等方面先行先试,给予推广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自贸试验区等人才政策。

  三是从全国范围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双城经济圈挂职任职,选送干部人才到中央国家部委、高校、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和东部发达地区锻炼;选派国内高端人才到双城经济圈引领建设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高等学校、医疗机构、科研院所等机构。

  林龙安代表:

  加速粤港澳大湾区内人才流动

  ■中国城市报记者 张阿嫱

  粤港澳大湾区自规划以来,形成了在一个湾区、三种制度、三个关税区的多元制度格局,三地在不同层面进行了优势互补,给区域内带来了无限的发展机会和商机。

  最近一段时期,粤港澳大湾区虽然推出了多项惠及港人于内地生活、工作的政策。全国人大代表、禹洲集团董事局主席林龙安认为,如果在此基础上,能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便利措施,推动港澳和国际人才进入大湾区内地,必将产生协同效应和放大效应。

  推动一体化发展,首先是激活人才活力。林龙安建议,应该把大湾区9个城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的人才优势“强强联合”,从而互补长短,带动区域发展。

  “去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会议公布了8项便利港人及1项推动创科新措施,部份层面上与内地居民看齐。但在专业资格认证等方面仍未全面开放,当中包括医生、律师、金融策划师等等专业资格仍然受到限制,对促进湾区的人才交流有一定的影响。”林龙安说。

  林龙安建议,可考虑放宽两个特别行政区的专业人才在9个城市的执业资格,借鉴欧盟做法,在大湾区内订立统一标准,推动专业资格的互认,在大湾区逐步打通信息流和人流,实现人才在区内自由流动。

  加快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内流动的另一个举措是通关便利化。据悉,广东省目前已落实鼓励港澳青年到大湾区内地九市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并将于近期公布关于港澳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广东省科技计划的细节、扩大海关跨境快速通关对接项目(即“跨境一锁计划”)的实施范围,并且正在研究制定广东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港澳居民的实施安排。

  林龙安认为,此举在细节上可以进一步优化。目前香港作为金融中心,近年不少内地企业赴港上市,但总部设于大湾区内地的公司高管、特聘人才等频繁往返两地,在出入境方面花费大量的时间,各口岸可试行开展粤港澳大湾区出入境便利化改革,向设立总部于大湾区内9 个城市和2个特区的高管、科研人员和特聘人才开启绿色过关通道,方便他们乘车辆进出内地口岸,缩短过关时间。

  住房也是留住人才的关键因素之一。按照现行政策,林龙安表示,港人虽可以在内地置业,但仅限首套,且在按揭方面尚未能全面放开,加上部分城市还有限购政策,对于在工作地区置业的青年人有较大阻碍。因此他建议可酌情放宽港人在粤港澳大湾区内置业条件;而对于共有产权房,也应该放宽申请条件等。

  此外,林龙安还建议建立跨九城两区的统一银行帐户系统,为区内居民和企业开立单一户名下的多币种多区域帐户,支持香港居民在内地便捷使用移动电子支付;将粤港澳大湾区视为特殊经济/关税地区,构建针对区域内的汇率、利率形成机制。

热议
后疫情时代,城市如何在危机中育新机
陕西安康:政府发放消费券带火民生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