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20年05月25日 星期一

保基层运转:

应在保财力和建机制上同向发力

■梁启东 《 中国城市报 》( 2020年05月25日   第 18 版)

  4月17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强调加大“六稳”工作力度的同时,提出了“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的“六保”要求。其中,“保基层运转”是一个全新提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保基层运转,就是确保基层政府的正常运行。当前来看,就是在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能够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应该说,保基层运转是推进“六稳”工作、实现“六保”目标的前提条件。

  何谓基层?一般指的是县、乡镇(街道)等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以及农村的村和城市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基层是社会运转的细胞,身处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的最前沿,承担着最为繁重的任务。人们经常用“上边千根线,下面一根针”来形容基层工作。从中央到省、市级的各项方针政策、措施部署,都需要基层来落实。基层这根“针”,在“上面千条线”之下,把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各部门的具体要求作为一种责任,不讲条件,不打折扣,上情下达,下情上达,通过穿针引线、承上启下,实现政策性和群众性的完美结合,实现“上面”和“下面”的和谐统一。

  怎么理解基层运转?基层运转,主要是指基层治理特别是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正常运转,比如教育、医疗、卫生、治安、水电、公交等。疫情发生以来,从扎牢社区防控、村镇防控的篱笆,到居民家庭隔离的生活服务保障、社区管控的值守、社区社会的正常运行,甚至居民的心理疏导,无不是基层干部包括各级下沉干部、社区工作者、各种志愿者的超常规工作和无私奉献的结果。在加快推进企业单位复工复产、复商复业,恢复经济正常运行过程中,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也是发挥了牵线搭桥、保驾护航的作用。正因为基层的有效运转,才有了我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阶段成果。

  但是基层运转为什么要“保”?这主要是因为在基层运转中还有好多困难,使基层运转不能顺畅。据笔者这些年的调研和基层工作实践,基层工作在运转中有“三缺”:一是缺钱,基层经费不足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现象,越往下面走,经费越困难。在疫情期间,财政收支受到巨大冲击,加上为支持疫情防控保障供给、企业纾困和复工复产采取减免税等措施,对地方维持运转的财力保障形成较大压力,极个别乡镇甚至开工资都成了问题。二是缺人,部分基层乡镇特别是偏远地区,招人招不来,招考没人报,不少乡镇干部岗位空编;城市社区和农村的村组,更是缺乏高素质的年轻干部。三是缺长效机制,基层政权运转中,财权事权不匹配,基层责任大,而掌握的资源少,处理手段少;尤其是城乡社区自治组织,其职能定位在社会转型中尚待明确。

  当前,基层运转如何“保”?首先是财力要保,就是保障基层的正常经费开支。针对一些地方财政受疫情影响较大,中央财政采取了及时下达转移支付资金、强化对地方的督促指导、阶段性提高地方财政资金留用比例等一系列措施。目前正研究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集中使用部分中央存量资金,统筹加大地方转移支付力度,加强对地方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的财力支持。各地各部门多措并举,因地制宜,既开源又节流,积极应对收支压力。基层政府要担当财政支出责任,坚持疫情防控、经济恢复和保运转并重,切实保障基本民生、工资发放和机构运转;积极开展排查,把握基层运转支出缺口,及时调剂预算补足;努力增强地方自身抗风险功能,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优先保障基层有效运转;统筹各类慈善基金、社会捐助等多种资金渠道,为疫情严重地区、深度贫困地区的重点人群提供援助,作为保基层运转的补充手段。

  当然,保基层运转是个社会系统工程,除了保财力外,还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在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上下功夫,建立保基层运转的长效机制。

  一方面要“减压”,让基层单位和基层工作人员从繁琐的、无谓的事务压力中解脱出来,把心思和精力用到抓落实求实效上来,必须狠下猛药、靶向攻坚、综合施策。上级施策不能不顾基层的人员力量、工作任务、物质条件等客观实际,想一出是一出,“上面动动嘴,下面跑断腿”;要转变机关职能,切实把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统一起来,让干部更多地走到群众中去,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策于民,使决策措施更有针对性、更接地气;要对困难艰苦地区和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干部,给予更多理解和支持,在政策、待遇等方面给予倾斜,切实树立实干为本导向;要落实好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提高基层一线干部在评先奖优中的名额比例;要认真落实带薪休假、年度体检等制度,关心关注基层干部身心健康。

  一方面要“给权”,坚持“依法下放、权责一致、能放即放”,做到“基层权力给基层”;要明确属地管理权责,厘清不同层级、部门之间的职责边界,按照权责一致原则,建立责任清单,推动更多社会资源、管理权限和民生服务下沉到基层,保障更多人力物力财力投放到基层;权力下放,让基层组织有权管事,解决“软法儿不顶事、硬法儿不敢用”的问题,进而把审批服务权限下放到乡镇、街道,把服务触角延伸到乡村、社区,让“群众少跑腿”,打通便民惠企“最后100米”。(作者系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应在保财力和建机制上同向发力
促就业惠民生 城市管理领域大有可为